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我是这样阅读

听障者阅读:手语与言语的合流

2024-05-14 22:36作者:吴丽君来源:三月风2024年第4期

文|本刊记者 吴丽君

在学校,阅读似乎只关乎学习,但当听障者步入社会,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也变得严肃了起来。因为绝大部分健听者不会手语,对于听障者而言,即便在手语使用者的群体中可以自由交流,获取和交流信息仍需要依靠汉语。

当人们思考时,内心似乎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自言自语,很多人对这个声音十分好奇,更好奇如果一位从未听过声音的听障者又该如何在心中默语。心理学家将这种默语称为“内心语言”,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使用自己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母语。就像英国人可能会使用英语,中国人可能会使用汉语,对于以手语为母语的听障者而言,内心独白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就可能是手语的手势动作。

虽然不易察觉,但语言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于个体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过程意义重大。以手语为母语的听障者可能有着和健听人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这对阅读和表达都造成了不少困扰。

“听不见”的困扰

阅读是要用眼睛看,与听力障碍有什么关系?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杨飞燕,同时也是南京聋人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对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的109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南京聋校高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与普通初中毕业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都有一定差距。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国外研究中,参与测验的18岁听障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仅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水平。

随着社会医疗条件和教育环境的持续改善,尤其是我国开展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来,越来越多听障儿童自小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进行了术后康复训练,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健听学生的普遍差距逐渐缩小,但由听力障碍导致的阅读困难依然客观存在。

健听人学习语文,都有过从拼音、词语开始学习的经历,老师会带着学生大声朗读,因为语音本来就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同时,语音的练习也能加深记忆。听障学生无法感知或不能清晰地感知语言声音的刺激,就失去了一条最重要、最经常的感知语言的通道,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固、不精确。

比如“咣”这个字,字义是形容撞击振动的声音,当我们说“咣咣地砸墙”,脑海里能浮现出砸墙的声音,便能理解“咣咣”所描述的意思。但对于听障者来讲,单从字形上来看,“口”与“光”的组合必须要与一种没有听过的声音联系在一起,记忆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使用词语时会带有情感色彩,带有不同的语气和音调,这些都是语音所表达的信息,听障者无法获取,理解词义的难度就更大。一般词语如此,虚词或语气词更甚。

不光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对于语言学习也都至关重要。听力障碍程度较重者多使用或只使用手语,但手语的词汇量并不丰富,2019年8月出版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收录手语词汇为8214个,仍不能完全满足听障学生积累词汇和阅读的需要。手语与汉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词汇量的差异过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定的信息壁垒。好比用手语表示“人山人?!闭飧龃?不能逐字打成“人”“山”“人”“海”,因为手语中没有这个常用语,直接打出来太抽象了,只能把它的意思打出来:“人多,好多好多人”。

与此同时,手语属于视觉语言,表达习惯与汉语不同,这也会对听障者阅读理解产生一定干扰。

手语的表达通常是先具体后抽象,突出句子的主要成分。比如用手语打“小狗没有死”,打出来可能是“狗”“小”“死”“没有”。因为听障者总是先通过眼睛观察任何事物,自然会先关注和判断具体的东西,其次表达动作或过程,最后反映事情的结果,这就是手语的视觉逻辑特征之一。而许多听障者本身不知道或不能理解这种表达差异,就容易在阅读理解时“会错意”。

有特教老师说,听障学生倾向于跳过句子结构加工过程,通过将实词与个体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句子意义。北京启喑实验学校高中部的王楠老师举过一个例子,课文《背影》中讲到“天无绝人之路”,她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认为是“天上没有道路”,听见这个回答,王楠也很诧异。学生无意中挑选了“天”“无”“路”组织句意,忽略了其他文字,更不清楚类似俗语字面背后隐含的意义?;褂幸淮瓮蹰病队阄宜病?讲到“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弊⑹托?“不屑:认为不值得……”提问“不屑”,学生说是“不认得”,不仅摘字重组,连字序都重新排列了。

比起健全人,听障者在阅读上的困难似乎是一重又一重。

读得懂才能写得顺、说得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首位听障语言学博士郑璇在一次演讲中展示了一个聋校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日记。她说,用汉语的眼光来看,很多简单的句子还是写得文理不通。比如常用的“谢谢你”,他写的是“你谢谢”;“你父母好吗”,他写的是“父母你好吗”?!按蠹乙残砣衔馐且蛭盼迥昙?但事实上我看到的情况是,即使听障学生读到了大学,很多人的书面语能力其实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这也极大地阻碍了他今后在社会当中和其他人的交往?!?/p>

海伦·凯勒说:“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蔽蘼凼翘险呋故墙√?阅读都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必备技能,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听障者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社会化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健听人。

对于听障学生来讲,读得懂才能写得顺、说得清,才能畅通无阻地汲取知识、接受教育。王楠和北京启喑实验学校高中部的语文老师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2014年开始自发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早自习设置阅读时间进行师生共读。为了全方位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老师们制作“读书记录手册”,设计“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我的疑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阅读内容;组织学生仿写、朗读、写随笔,在阅读之后,以不同的方式练习语言的“输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高妍是王楠班里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的孩子,因为从小佩戴了助听器,说话交流几乎与健听人无异。从普校转入启喑,高妍保持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她喜欢看余华和史铁生的书,她读《病隙碎笔》《我与地坛》,“虽然因为阅历不够,有时候对书中的一些道理也不完全明白,但史铁生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好的阅读感受,心灵也能获得慰藉?!?/p>

王楠说,阅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像高妍一样的学生,也有少数不喜欢阅读或整体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有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家里“?;ぁ钡锰?已经到了上高中的年纪,心理和自主生活能力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影响到的就不仅仅是阅读了。此外,阅读的重要性也不仅体现在语文一个学科上,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也需要审题、理解概念,尤其是各种科目的考试中,情景问答题越来越多,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也意味着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关系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学校,阅读似乎只关乎学习,但当听障者步入社会,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也变得严肃了起来。因为绝大部分健听者不会手语,对于听障者而言,即便在手语使用者的群体中可以自由交流,获取和交流信息仍需要依靠汉语。一个助残组织的工作人员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手语听障者生病了,健听人朋友好心向他推荐某一家医院,但那位听障者的回复令听人朋友费解不已。他写:“医院便宜的我去不?!币馑际?“我不去级别低的医院?!毕裾庋镄虻叩?、用词不当的表达不仅可能造成误会,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重庆市大渡口区聋人协会主席、听障创业者田野曾说,在为听障者朋友解答问题时,总有人向他抛出一个个在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公司可以不跟我签合同吗?”“我需要办社保吗?”对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金融理财或传销产品,也总有人问他“我们能不能投钱进去”?对于不少听力障碍程度较重的手语使用者来讲,有限的知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并不足以预见、抵御社会生活的种种风险。因此,田野不仅致力于促进手语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推广与使用,还致力于为听障者进行多种知识科普,举办手语阅读分享会。

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在这些时刻也延伸成了生活的必备技能。

是避难所,是启明灯

英国作家毛姆曾写,“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避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鄙挛魇肆貉蔷秩贤饩浠?。

1982年出生的梁亚军,17岁时被诊断为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突然失聪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姐姐在西安上学,放假回来便会给梁亚军带一些书,梁亚军便躲进了书里?!疤患?整天待在家里也不敢走出去,最初写作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不能交流的痛苦、恐惧和孤单,我开始写日记,就像是自己跟自己说话一样。”

2009年,梁亚军在《宝鸡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此后开始积极创作,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

“他有一头又黑又硬的头发/一双怎样的手/才能雕出这样有力的下颚?也有人说他的口鼻像狮子/狮子也有听觉,我想到/他三十岁以后来势汹汹的耳聋/在听与说之间,承受着没有来由的/分裂,对立和寂静/每一个音符,都在消化着他的难题?!闭馐橇貉蔷⒈碓凇妒飞系氖琛杜?贝多芬》中的段落。

如同贝多芬在音符中“消化难题”,梁亚军也曾在阅读和写作中“避难”,因文学忘记沮丧,开启与世界的交流。当写作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不仅他自己感受到了对原有生活、眼界、思想的超越,“母亲一颗被愁苦浸泡的心也渐渐明朗了起来”。

与梁亚军一样,如今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郑璇,也因阅读不断创造着人生的可能。郑璇两岁半因药物过量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自小苦练唇语和发声,孤寂迷茫时,读书与写作成了心灵的启明灯。

6岁时,她连蒙带猜读完了《西游记》,9岁便模仿唐诗写下咏萤的诗句——“转瞬不知何处去,星河深处觅踪影”。博士毕业后,郑璇投身特殊教育和手语研究。几年前与好友通话,偶然聊起一部传统文化儿童读本,郑璇产生了给听障孩子做一套手语书的想法。她说:“希望这样一套书可以成为一个窗口,也可以作为聋人学校的教辅读物,给听障的孩子们多一种学习资源?!?/p>

她动用一切资源,联手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好友选编,邀请听障舞者录制手语讲解视频,视频后期制作则辗转找到田野在重庆的创业公司,以不到市场价格一半的费用完成。

2022年1月,《中华手语大系(视听版)》(第一辑)出版了,三个分册——《手语说汉字》《手语读〈论语〉》《手语诵唐诗》的每个汉字、句子,每首唐诗都附有对应的手语讲解视频。在《手语诵唐诗》中,为了保留诗歌的韵律、意趣,郑璇“以诗译诗”,利用手语手形、位置、方向、运动四个要素的重复和配合,对原诗进行再创作,使手语也能“押韵”,尽最大可能表现出唐诗之美。

这套手语书汇集了郑璇对阅读和文学的热爱,对特殊教育、手语研究的倾情投入。“走过人生四十载,经由本书出版的契机,发现我的几个‘关键词’竟然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结合点?!痹谑楸局谐沙さ闹h唤鐾瓿闪硕宰晕业乃茉?如今还成了这个世界与听障者之间一条语言的纽带、一座文化的桥梁,为听障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可能。

“听不见”总是为阅读带来这样那样的困扰,但阅读理应成为每个人平等享有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特教老师、学者不遗余力地帮助听障者走进阅读、爱上阅读。在中国,与梁亚军、郑璇一样热爱阅读的听障者很多,有人将阅读看作避难所,也有人将阅读视作启明灯,而无论哪一种,无一例外地,当他们在寂静之地踽踽独行,阅读都曾照看他们的心灵,慰藉他们的人生。当他们从生命的困顿中走出,借由阅读照见前路,照亮生活,阅读的意义便显现了出来。

上一篇:在田野上感受阅读之光

下一篇:心智障碍者:绘本中的认知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