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基层工作

如何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2022-06-02 13:39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文_孙坤一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更加丰富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残疾人社工队伍建设,提升社工专业化能力,就十分必要和迫切。当前,从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整体看,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化程度欠缺等问题,不能满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在此,笔者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尝试从现状出发对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 

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

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当前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以潍坊市为例,截至2021年,潍坊市在册社会工作者6842名,其中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30名,仅占比0.43%,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是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就业创业、维权、文化艺术等。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特别是面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及成年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丧失、就业困难等问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队伍。但当前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门槛较低,对从业人员也没有明确的专业限制。调查发现,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普遍学历水平较低,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师,大专以下学历占比很高。多数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整体年龄偏大,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三是岗位职责不清。在当前多数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很少设有残疾人社会工作岗位,即使有,也没有明确岗位职责,这就导致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不太容易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渠道不畅通。笔者调查发现,潍坊市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寥寥无几。职业岗位不明确,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员流动性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四是从业人员待遇较低。人社、民政部门已经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但是薪酬标准指导制度和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处于社会成员收入的中下水平,上升空间较为有限,人才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往往愿意转投薪资水平较高的行业,流失严重。

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当前人社、残联、民政等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的权益保障还缺乏一定力度。

其次,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从现实来看,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少社会成员对从事残疾人工作的行业认同感较低,这导致一些残疾人服务机构难以吸引到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进入体制内就业的难度较高,已进入的自身上升空间较小,这也导致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

第三,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目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不多,而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因为取得培训资格与资质的门槛较高,一般难以取得相关部门认同,这就使得社会培训力量相对薄弱。同时,对于已经取得相关资格认证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后续专业素质的培训提升方面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过程轻实效的现象,从而导致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开启新征程,残疾人事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建设一支专业化强、素质高、结构稳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残疾人事业来说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这需要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岗位设置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吸引力。

在体制机制层面,应建立和落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使用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为造就一支优质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准入门槛,提升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和职称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职称管理制度,激发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凝聚人心、留住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处于专业化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承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支持和鼓励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参加专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残疾人社工人才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残联、民政等部门应鼓励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积极参加职业水平考试,激励本单位培育专业人才。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应加强继续教育,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将社会工作理念、知识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应着重发挥具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工作人员的专业优势,在心理辅导、教育康复、项目督导、资源链接等方面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同时,建议在更多高校增设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加大残疾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与实操课程的频次,加快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新生力量,提高残疾人社工人才增量。

在岗位待遇方面,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所设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这就需要改善残疾人社会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提高岗位工作的吸引力,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晋升、薪资待遇等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在一线工作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按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资格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岗位考核制度进行评价,形成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管理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环境。

在社会支持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大力普及残疾人社会工作知识,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知度。引导高职院校等各方力量,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师资力量培养,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输送中的作用。联系当地高校,合作共建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及专业课程,带动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同时也能让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际,毕业后投身残疾人事业。同时,可吸纳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社会工作者充实到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整合资源,形成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网络。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