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小成中国残联原副主席、理事长,曾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顾问。
文_记者曲辉
我来到残疾人工作岗位时,是1987年6月。邓朴方当时找到我,我不到十分钟就答应了。我不想那么多,来了就没想到要走。
原来我在国家科委工作,接触的是“第一生产力”???986年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一出来,你能想到,残疾孩子全国义务教育入学率只有不到百分之六吗?
我当时陪着邓朴方向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汇报,当时有位国务院领导说了几句话:第一,对不起残疾人,我们不知道残疾人状况这么差。第二,以前不知道可以原谅,现在调查结果出来了,知道了,再不做,我们就有愧于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地把残疾人工作做好。
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当时的民政部崔乃夫部长,卫生部部长崔月黎,还有一大堆元老给国家提案,提出要建康复中心。为给它筹钱,这样才想起来要建一个基金会。一些老领导成为基金会最早的发起人和名誉理事。1984年,经国家批准,基金会成立。为残疾人服务、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力量,这是它成立的初衷。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
基金会的成立源于几个大背景。一个是朴方自己的亲身感受。最基层的残疾人,国家能听到你的声音吗?并不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不人道,而是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个问题。朴方他自己在国外有感受,总有机会见到社会各方面的人。
第二个背景,联合国采取了几个大措施,1981年制定《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确定1981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年”。1982年审议,一年还不够,各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残疾人十年”。因为各个特殊群体的困难在残疾人群体上都有体现,它是“困中之困,特中之特”。
联合国用五种语言出版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我一从事这份工作,就要了一本。人家定义了什么叫残疾。残疾的标准参照世界,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的手段也是来自于世界。
第三,国际社会关于残疾人问题的一些文明理念。不改革开放永远不知道,以为闭着眼睛建两个福利院就够了。不改革开放,朴方也出不去,出去了才知道。国际的文明进程和国内社会的进步,才使这个问题越来越明确地被提出来。
从“其他团体”到“计划单列”
基金会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残联成立之前的一段,是初创;中间十一二年,残疾人事业全面起步发展,新的残联组织出现,大家合在一起,认真执行国家计划,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和生活做点实事;第三个阶段两家又分开,基金会做捐赠者愿意做的项目,残联做国家经过综合平衡、研究认定应该办的大事。
我经历的是第二个阶段,全力配合全国残疾人事业大发展,执行国家大的计划,动员社会、为残疾人呼吁和筹资。筹集的社会资金,用来完全配套执行国家制订的残疾人事业机构的五年纲要。
1987年我来了,当时基金会的工作主要是全力以赴筹组中国残联。一些残疾人有愿望,特别是邓朴方有这个愿望:中国应该有个残疾人的统一组织。
当时为残疾人服务的基金会有40个编制,在民政部的盲聋哑协会有70个编制。在此基础上,1988年,中国残联按新的模式成立,但保留独立法人,由一个“其他团体”,变成了国务院直接领导、计划单列。
为什么别的“其他团体”在党中央,这个团体在国务院?这个团体的政治代表属性和其他行业团体一样,但其他的群众都是有依托单位的——工人都有工厂,学生都在学校,可残疾人自己养自己的微乎其微,主要靠家庭、社会供养,很少能自立于社会。所以如果新成立的残联成为代表组织,而没有服务和管理职能,这个事业就发展不起来。
原来的基金会是民政部代管,一切钱经民政部户头拨。我从政府来的,知道这不行。所以就计划单列。
这时的基金会由挂到民政部下的一个社团法人,由单纯地考虑怎样为残疾人筹钱服务,走到了第二步:独立的法人、领导班子和章程,但办事机构和中国残联合一,中国残联同时承担福利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对外两块牌子,两套领导层,但内部的办事人员和办事机构全合到一起,比较精干。当时残联有个基金部,专职做基金会的工作。朴方是基金会的理事长,我们几个差不多都是基金会的副理事长。
工体观众台打出了横幅
我在职期间,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三个五年纲要,围绕着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执行国家计划。搞了两项大合作,募集了2亿人民币,3000万美金,做了一个大的社会宣传。此外基金会参与,和残联一起帮助国际狮子会在中国建立组织。
残联成立不久,1990年的亚运会和1994年的“远南”运动会是中国办国际大运动会的开始?;鸹崂谜飧龌岫鄙缁帷⒑艋饺说乐饕?,呼吁停止“残废人”的用法。残疾人运动员报告团全国巡讲,残疾人艺术团在全国搞了102场演出。
基金会为亚残运会筹款,我印象里筹款了6600万。刚开始是1000万的目标,一个礼拜不到完成了,后来不到一个月,就涨到6000万。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国际大活动不多,一个大活动能搞半年,人人皆知。我记得远南运动会在工人体育馆的开幕式上,观众在大台子上打出了条幅,“把特殊的爱献给特别困难的你们”。从那时起,就没多少人再用“残废人”这个称呼了。这是一场大的社会舆论宣传胜利。
那个时候,经济不这么活跃,不是人人有钱,主要动用大家,找有钱的国际组织,有钱的人谈合作。有钱的人他也想做善事,但他不了解应该往哪做。基金会向他们介绍全国残疾人的状况,介绍他们的困难处境和需求。人心都是肉长的嘛。那个时候私人企业家都在海外,是基金会初期主要的捐款来源。李嘉诚捐了2个亿,国际狮子会3000万美金。国内那时谁有那么富啊,捐一辆车都谢谢了。
李嘉诚到甘肃参观合作项目点后很感动,后来又谈第二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一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提到,他在内地捐了多少多少钱,而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要说各个团体组织干事最多的,要算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残联。这个组织开代表大会、理事会,谈的全是实事,任何一个项目的实际成果都摆在那儿。这些事,一直是在邓朴方的旗帜下,多少人大家共同做的——干什么事都求干得好,最后干的也都比预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