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行善之路

助听行动——铸造有声的明天

2014-04-24 15:20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孩子们戴上助听器、电子耳蜗后听得见声音,却听不懂声音。要让他们从自然的声音中切分出一个个音节,必须重复成千上万次。一位聋儿语训的老师讲述特教的艰辛,“当孩子叫出那声‘妈妈’时”,总共教了两万多次,这一声中包含着泪水、辛劳、智慧。” 

文_李樱

梦琪两岁时,一次高烧使她丧失听力,她的外婆哭了三天,但仍不放弃梦琪的学琴之路。当8岁的梦琪在德国“舒曼杯”青少年钢琴比赛上摘得年龄最小组别的冠军,评委们得知她竟是一名重度耳聋患者时,他们全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梦琪也成为该项比赛首位残疾选手。

敲击过最后一个音符,梦琪的手指离开键盘,会场一片宁静,接着响起了最嘹亮的掌声。梦琪淡淡地微笑,鞠躬,口齿伶俐地说道:“我想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耳蜗、助听器,没有它,我就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聋孩子。”

一个聋儿,听力都不健全,却要在一个完全靠听力的道路上走下去,实在是难于逆水行舟。然而,梦琪却以最隆重的方式告诉了人们:聋,也可以不哑。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之初,便开展聋儿语训康复工作;1999年正式启动“听力助残”计划,目标明确:救助贫困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及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通过电子耳蜗“听到”声音的聋儿徐梦琪,从无声的世界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她曾在德国“舒曼杯”青少年钢琴比赛上摘得年龄最小组别冠军。 


宁夏等地接受语言训练的聋儿们。 

11.5万重度聋儿的未来不是梦

7岁的赵可赛是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中心小学的小名人,他上过北京电视台的晚会,也是学校唯一的“天线宝宝”,左耳背面永远夹着一个耳机,还有一个小的黑色的塑料圆盘吸附在耳朵附近的头皮上,有一根导线一直延伸到背上一个小盒子里。

通过这个耳机,声音信号会传到背后的语言处理器中,耳朵后面贴着的传感器发送到耳内植入的电极,这个电极刺激耳神经产生听力,代替了聋儿损坏的耳蜗。电极一旦植入耳朵内,将伴随终生,体外的装置除了睡觉、洗澡以外,都不能摘下来。小朋友们平时爱在一起嬉闹,但谁也不去拽可赛的耳机,“没有这个,可赛就听不见了。”

可赛3个月大时,妈妈抱着他到镇上体检,大夫拿着个药盒在可赛眼前晃,药片在里面啪啪作响,他没有任何反应。到北京市儿童医院一检查,可赛的左耳听力损失105分贝,右耳损失110分贝,属于重度耳聋。

重度耳聋佩戴助听器只能感受到声音,要能听得好,就必须种植人工耳蜗。而种植人工耳蜗需要20万??扇职衷诖謇锏墓辜习啵桓鲈率杖?000元,家里上有一双父母,下有一双儿女,一家六口就靠这点工资生活。20万,一家人不吃不喝,也得攒10年。妈妈曾想过干脆把他搁路边得了,爸爸则坚决治!

家里只能从最便宜的助听器开始治,一边一个,花了整1万。戴了一年,效果不明显。别的孩子这么大都会叫爸妈了,可赛不但“哑”,脾气还特别暴躁,要啥东西,嗷嗷半天也表达不了,常常对着被子撞脑袋。无论大人张多大嘴,比划多少次,因为听不见,可赛什么也学不会。

200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签订了捐赠14750台人工耳蜗协议,专门救助贫困重聋儿童。

3月7日可赛住进北京301医院,3月11日植入人工耳蜗,4月11日开机测试??扇湛挤从Σ惶飨?,一个月后,结果很理想:医生抓一把珠子到左边,“哗啦哗啦”,可赛的眼睛就跟到左边。


语训的师资力量对聋儿的康复很重要,“助听行动”不仅资助聋儿免费配备人工耳蜗、助听器,还资助一些地区的聋儿语训中心师资培养。 


青海同德县达哇村的巴桑3岁半,他家7口人,6口人都是聋人,只有爸爸是健全人。“助听行动”为巴桑一家免费配备了人工耳蜗,爸爸在藏族自治州的康复中心附近租了房子,每天从语训班回来后,还要不断地教孩子说话。 

植入了人工耳蜗,还需要经过艰难的听力语言训练,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可以自然地能听会说。在手术之前,基金会就为家长们安排好了全托语训班,专家们详细地向家长们介绍了科学的听觉康复流程、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为聋儿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康复计划等问题。几个月的语训后,可赛康复得非常好。

一天,当妈妈例行去接可赛回来休假,站在门口时,可赛“噌”地一下扑到她怀里,清清楚楚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抱紧可赛,泪如雨下。站在一旁的老师也哭了。

我国现有0-6岁听力残疾儿童13.7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像赵可赛一样,无法通过配戴助听器达到听觉和言语康复,迫切需要植入人工耳蜗重建听力。

2009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启动了“助听行动”,李克强、邓朴方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专程出席启动仪式,并热情捐赠善款,该行动包括王永庆先生捐赠的1000台人工耳蜗、美国领先仿生有限公司捐赠支持的200套人工耳蜗、国家电网公司捐赠的2000万元聋儿筛查和康复费用等等,计划救助1200名聋儿植入人工耳蜗、救助1200名聋儿安装助听器,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

基金会还积极推动人工耳蜗国产化进程,协调诺尔康公司捐赠100台国产人工耳蜗,以此为契机,推动国产人工耳蜗的开发与应用,促使进口人工耳蜗降低市场价位,使更多听障人士受惠。


接受语言训练后的聋儿们康复治疗效果明显。 


这是“聋儿成长行动项目” 捐赠仪式的一幕,该项目旨在提升聋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聋儿的康复质量。

爱要让你听见

“你们说的什么我听得真清楚”,一位失聪的董绍生老人装配助听器后感慨地诉说。老人70岁,8年前因病导致听力下降,现聋得很厉害,平常说话须在耳边大声喊,生活极不方便,自已外出时家人也很担心。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山东济宁市残联,捐赠给了老人内置助听器,老人心情愉悦了。

2010年,在浙江建德三都镇,13岁的张明(化名)在父亲的带领下,早早来到了免费安装验配助听器活动现场,张明10岁时,一次耳朵不小心进水,引起了右耳发炎,并导致耳膜破裂,有了听力障碍。当日医生给张明检查完听力,并给他送上助听器时,小孩子高兴地笑了,因为从此以后他可以和同学们一样安心地听老师上课了。

广东江门市的小子晴是中度听力障碍,1岁半时就配戴了助听器,并且在市特教中心学习了1年半的语言课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现在已是一个活泼可爱、爱说爱笑的小女孩了。

截至2013年底,丹麦瑞声达听力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达3400万人民币的12550台助听器,使1万余名听力障碍者受益。

2009年一位老师问一位听力障碍儿童:“你的梦想是什么?”孩子回答:“我的梦想是要告诉妈妈,我能说话了。”这感人的对话发生在中龙听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用于“聋儿成长行动项目”的捐赠仪式上。

“孩子们戴上助听器、电子耳蜗后听得见声音,却听不懂声音。要让他们从自然的声音中切分出一个个音节,必须重复成千上万次。”一位聋儿语训的老师讲述特教的艰辛,“当时我数了一下,总共教了两万多次。当孩子叫出那声‘妈妈’时,其中包含着多少泪水,多少辛劳,多少智慧。”

为贫困的听力障碍人群架构起全面康复的慈善项目,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行行动”的目标,“关爱西部聋儿行动”、“慈善1+1――爱要让你听见”、“聋儿成长项目”等一大批公益项目成果累累?;鸹峄乖诓欢侠┐笠搅凭戎段?,一场看起来悄无声息但巨大的改变已经蔓延开来。

上一篇:助行行动——走出去,就有一片天

下一篇:启明行动——看见春天,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