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军
1982年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17岁时患突发性耳聋,因热爱文学投入写作,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北京文学》等。
在患病听不见的那一年,我正在一所中专学校上学。经过了三年多的求医看病、吃药、打针、针灸,最后也没有挽回失去的听力??床∈且桓龃酉M绞?又是从失望到希望,备受煎熬的过程。在一个寒冬的夜晚,从医院返回家中,或者在一个春天,天还没有亮的早上,又从家中奔赴向医院。在医院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不记得有多少次,我和母亲泪眼相望,悲痛无助,母亲都会默默地在我的床头放上一本书。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离家很远的小镇上。因为交通不便,孤独的感觉常常伴随着我。有一次,在街道上发现了一个旧书店,书店夹杂在一排店铺中间,如果不细看,并不容易发现。书店里的书并不多,在一些实用的工具类书籍中,我看到了几本文学方面的书,大概很少被人翻阅,跟店主沟通,可以借阅。我记得其中一本书是《文学概论》,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接触文学理论方面的书,在后面几天的阅读中,我认真地做了笔记。在那些漫长的夜晚,书中寂静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发出了声响,就像耳语,就像一个人循循善诱的教导,告诉我文学是什么。
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写日记,日记就是我说给自己的话,在寂静中,这些写下的文字涌出笔端,一些悲伤的情绪就被稀释,释放了出来。有时,晚上看着书,抬头从窗口看到寂静的星空,就像一种关怀,扑面而来。也是在阅读中,我知道我们感觉孤单,是因为很多时候,忘了我们与万物的关联,文学就是要我们走出自我的天地,不仅和自己,也和他人,和自然万物去达成一种友谊。当我写到自己,写到一个熟悉的人,写到我所看到的事物,我和他们就像有了一种崭新的关系。
我记得出了厂门,在一大片农田之中,有一个草坡。草坡上长着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到了夏天,茂盛的草木就像绿色的地毯。下了班,或者不上班的时候,我就会带着一本书,躺在草坡柔软的花草当中,闻着大地和花草的清香,阅读书中的故事。就是在那块草坡上,我读过海伦·凯勒的自传,读到书中,她把手伸到水池中,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终于第一次理解水这个单词和现实实物的联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欣喜。读到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一年》,写到他作为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在一个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回到北京的医院里看病的经历,不禁为他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读到《合欢树》中他对母亲的充满愧疚的爱和怀念,也想到母亲在我患病听不见之后,同样经受的苦楚以及她在苦弱中给我的竭尽所能的爱。
从第一次在地市的日报上发表诗歌,到省级刊物,再到国家第一诗歌大刊《诗刊》,我的写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母亲一颗被愁苦浸泡的心也渐渐明朗了起来。这些点滴的改变有我和母亲艰辛的努力,也有多年来不断地阅读带来的力量。从阅读中,我不仅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我的改变也影响到了母亲。当我从接受母亲无私的爱中学会了反哺于母亲,我知道母亲终于接受了我的耳聋,并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重新找到了活着的乐趣。
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我知道,无论何时开始,只要沉浸在阅读中,我们就会被赋予不同。就像把一盏聚光灯在灵魂里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而活在自我勉励的光中,对每天到来的生活,都会无畏地迎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