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人物访谈

推动助残公益现代化, 让更多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龙墨

2024-05-13 23:46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龙墨1960年出生,医学学士,语言学硕士,主任医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编。

微信图片_20240201163231.jpg

从“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到“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走过四十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助残路径和战略目标又有哪些调整?理事长龙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基金会的公益理想、发展方向以及对于公益慈善事业这只“温柔之手”如何更好推动社会进步、服务残疾群体、凝聚精神力量,使“善”的力量得到最大释放和转化的思考发声。


三月风:基金会成立40年,几乎每十年都有明显的转型升级,我们的助残服务如何伴随国家发展升级迭代?

龙墨:这40年间,在起始阶段,我们更关注通过筹款来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当时,我们没有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技术、手段和能力都很落后,没有高科技含量的辅具来解决残疾人的生理缺陷问题。在那个阶段,我们解决的是残疾人最基本的问题。

到了今天,助残公益经历了不同阶段,变化和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全社会对公益的认知和理解在加深;其次,助残公益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有了很大进步。例如,针对听障人士,我们现在不光关心他们能不能听见,还要关心他们能不能听好;对于肢残人士,我们不光要给他们轮椅,还要加强轮椅适配,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残疾人救助已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解决其康复、教育、就业、文体活动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组织要从多个方面发力,不光是筹款和实施公益项目,还要更多地关注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等层面的个体需求。从基本生存需求到长远发展需求,从硬件改善到软件改变,从必要输血到与主动造血紧密结合,我们助残服务的供给升级和进步变化与国家提倡的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三月风:基金会有众多公益项目,许多项目实施的时间跨度很长,如何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龙墨:我们有不少公益项目超过15年,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项目内在的公益价值与国家的政策方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二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得公益项目实施能够精准适应残疾人需求,精准适应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三是专业管理、诚信为本、效率为先、精准投入,防止了资源的浪费与缩水,赢得了社会的信任,获得了扩容和升值的广阔空间。比如我们的“阳光伴我行”公益项目,经过15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儿童轮椅捐赠转向了1+N综合模式,拓展到脑瘫儿童滋养计划、助听类系列公益项目,从辅助器具、科技助残辐射到残疾儿童康复领域的帮扶救助等多个方面,所以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月风:您多次提到“助残公益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龙墨:“现代化”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从小就听到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这么多年来,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助残公益与慈善事业也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提出“推动助残公益现代化”这个主题是符合国家发展大势的,助残公益也到了要进一步强调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现代化就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我们希望助残公益要跟时代的进步、国家的要求、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和相关联。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帮助助残公益在多方面适应现代化所需,适应残疾人所需;也希望能不断深入探讨助残公益如何助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如何让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公益资助中同步发展,如何让社会对残疾群体更包容,通过理念、科技、方法、手段等多种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三月风: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具备哪些现代化特点?

龙墨:首先,注重个性化服务。我们的轮椅适配公益项目除了考虑年龄、高矮、胖瘦等基本情况外,还考虑到更多需求,例如根据残疾人自身情况选择手动或电动驱动;根据脑瘫程度判断头部是否需要支撑、靠背高度等;根据髋离断、脊髓损伤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加垫子;对脑瘫、脑外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腰部支撑等。

其次,注重人的全方位需求,不光是生理方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例如,我会于2011年启动的“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为全国各地盲校、特校的盲童及低视力儿童捐赠盲文读物;2016年发起的“爱心随行,一路相伴”公益徒步活动以及筹备开展的“集善益块走”,倡导全民参与、人人公益;举办“三菱友谊杯”足球赛、孤独症儿童和健全儿童融合足球活动等,让残疾人通过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残疾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比如他在需要康复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残疾人更高层次和复合型需求,也是摆在我们公益组织面前的课题之一。我们的公益项目也在思索如何针对残疾人的全生命周期给予支持,从出生到老年,甚至从残疾预防开始,这都是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体现。

三月风:从专业听力师到从事助残公益服务,您的职业生涯发生了重要转变,您还是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如何看待自身身份对助残公益事业的影响?

龙墨:20世纪90年代,我从儿科医生转型为听力师,成为中国第一批听力师之一,见证了聋儿康复领域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残疾人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我最初关注聋儿群体,在履职过程中,关注面越来越广,也意识到更大的责任,进而关注整个残疾人群体以及残疾人工作者。某种程度上,我是他们的“代言人”。  

政协委员的身份与职责让我站位更高,奔走一线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后,视野更加开阔,思考也更加深入,为从事助残公益服务搭建了更大的平台,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三月风:助残公益如何迈向现代化,对基金会的未来有何展望和建议?

龙墨: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要做好第三次分配以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益慈善的作用,也强调了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了很多公益慈善力量可以且应该积极参与的具体领域和事项。例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等,我想这些就是未来助残公益的发展方向。

我希望残疾人群体能得到更加普遍的关注,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希望党和国家出台更多政策,健全助残公益的相关体制,促进规范化发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让捐赠更加便利,受助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以公益项目为抓手,力争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残疾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助残经验”。同时,通过策划实施效果好、残疾人满意度高的公益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专家”的多元参与的助残帮扶体系。

上一篇:企业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