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工作整体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江苏省残联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查短板,找差距,力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国残疾人杂志社记者组专访了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万力,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对于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发展的一些思考。
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万力
文 图_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七代会记者组
我来到残联才2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还是一名新兵。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残疾人工作者,要有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的责任担当。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韩正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致辞精神,以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为标尺,来衡量江苏省残联的每一项工作,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出发点,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增强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当作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我可以自豪地说,江苏省在过去五年中,残疾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江苏省的残疾人工作尚有短板。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解决好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对于江苏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张海迪主席的报告中,提到了未来五年中国残联有十项主要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脱贫攻坚”。脱贫问题是“大命题”也是“大难题”,江苏省是中国相对富庶的省份,但是在江苏省的苏北地区,依旧有很多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很困难,江苏省残联要在未来两年的时间,着力解决好这些贫困残疾人的脱贫问题,让他们生活变得好起来。
推动新时代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提高残联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应该充分地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和上海市残联的分组交流讨论中,我注意到上海市残联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服务残疾人的良好的范本。对比来看,江苏省残联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江苏省一方面储备了很多资源,另一方面对广大残疾人的需求既不清楚也不了解,我想,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有没有真正了解了广大残疾人的需求?”第二个是“资源应该往哪里聚集?”,只有搞清楚了第一个问题,才能回答好第二个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更精准更科学地匹配“资源”和“需求”,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因此,未来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去真正地掌握和了解江苏省479万残疾兄弟姐妹的需求,以实体和虚拟两个平台更好地服务残疾人。
残联作为群团组织,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强三性”“去四化”,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责,全力保障和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努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福祉。从目前看,残联组织在“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上还没有真正地强起来,“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还没有完全地去除掉。比如,我们把大量的精力、资源用在各类的比赛、竞赛中,我们举行一项活动,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到最后,结果如何呢?用海迪主席的话说是放礼花,就是“听到的人就听到了,没有看到的人就拉倒了”。如果我们认为残疾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那么举办这些“消耗大量资源而服务一小部分人”的活动,是不是就是有着“娱乐化”的倾向呢?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去重新反思和审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