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有力手段,也是残疾人获得尊严、实现价值、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从家门到校门的距离有多远?
对40年前的吴亮而言,是明明心怀憧憬却报考无门的可望而不可及。
让这段距离无限趋近于零的,正是始于1984年自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之初便发起的“助学行动”。这场跨世纪的公益行动,宛如春风吹拂中国的大江南北,吹到了千千万万残疾人的心里,对残疾学子及其家庭来说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
“扶残助学春雨行动”“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集善三星爱之光行动——助学启能”“正保集善助学项目”助学行动每个公益项目的背后,都寄托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对残疾人事业的造血承诺。
点燃为残疾人助学的公益火种
1985年9月,29岁的吴亮走进北京软件研究生院,成为这所由社科院教授授课高校的一名学生,也成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学的第一人。而这,比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还早了4年。
吴亮的事例是千千万万残疾人改变命运的一个缩影。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随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由不足6%达到77%,但是这一比例仍远低于健全儿童少年99%的水平。一方面,贫穷仍是制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残疾儿童能得到的教育质量也要远低于健全儿童。
2002年9月,患有先天性双目失明的何小弟要离开大山到几十公里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念书。出发当天,母亲何秀英背着何小弟走过一山又一山,望着儿子乘车渐远的背影,何秀英数度哽咽。
何小弟1岁那年,父亲因矿井瓦斯爆炸身亡,家里的生活全靠何秀英一人支撑。每天早晨,当乡亲们都下地干活时,何小弟就坐在门槛上敲竹棍,他最好的朋友是家里养的一只小狗。有时,何秀英会背着何小弟到3公里外大山后面的小学,去听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2002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何小弟被邀请到北京见证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并成为该公益项目首批11位受助者之一,得到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终身教授江平先生资助5年的学习费用。截至2008年10月,有4万多名像何小弟一样因贫困而失学的残疾儿童获得“扶残助学春雨行动”的资助?;鸹嵬ü蛉缁峁惴嚎鼓季杌疃?,以“一助一”“多助一”的方式,让贫穷不再成为这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拦路虎”。
“有学可上”和“上得起学”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残疾人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更舒适的校园环境,是基金会继续向上探索的又一课题。
2018年,基金会开启“集善·三星爱之光”启能行动,为“三区三州”地区15所特教学校加装了声控系统、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扶手、防碰撞护角护边、闪光门铃、指示牌等设备;铺设了盲道、防滑地胶;改造了卫生间(洗漱台、厕所)、淋浴间等基础设施,累计受益者超1600人。
学有所成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时间拨回到2007年,此时正值交通银行重组20周年之际,交通银行筹备了一件极具特殊意义的“跨界合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启动仪式,承诺10年内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共同实施助学计划。
全国自强模范“无臂少年”彭超用脚写字考上大学的经历曾激励了许多人,他也是2018年“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的获得者。上大学后,彭超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古诗词,每天早上6点雷打不动到河边背诗。这个排解人生苦闷的爱好“无心插柳”地助他成为《中国诗词大会》首届第一期擂主,他博采众长和昂扬进取的精神惊艳了世人。如今彭超是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并在2023年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富阳站中担任第4棒火炬手。
交通银行“通向明天——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自2007年设立以来,先后捐赠1.12亿元,资助了超过3.73万名贫困残疾学生、126所特教学校,表彰了1799名优秀特教教师和近400名优秀残疾大学生,培训了超过7600名特教教师。无论特殊儿童还是特教老师,当“不完美”能被欣然接纳,个体和社会都能够在“施与”与“授与”的循环中得到有效促进。
很多人“学有所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携手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正保集善助学”公益项目,正是为了让残疾人更快走上工作岗位。自2014年以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外语、会计、计算机、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实现就业。截至2020年,该公益项目已累计发放价值超过1.8亿元的16.6万张集善学习卡,累计受益16万余人。
1986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索镇赵家村的边坤,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为了生活,他经营过彩票站,后来又转行开了快餐店,但都因为对行业缺乏了解,经营不善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8年,桓台县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的网络创业培训班开课,饱尝人间冷暖的边坤选择重新振作,来到了培训课堂。通过正保集善助学公益项目资助的远程教育学习卡,他开始学习与电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也学会了各种办公软件。此后的日子里,边坤通过努力从店铺客服、运营助理升职为运营总监,工资也从最初1800元涨到现在6000多元,“对我来说,‘上班’这两个字,是最美好的词语。”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让残疾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多了几分与命运博弈的力量。网络学习与就业是这个时代赋予残疾人的机遇,让他们得以在荆棘丛生的生活中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气。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有力手段,也是残疾人获得尊严、实现价值、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从艰难求学到改善校园环境,从特殊儿童到特教老师,从技能培训到实现就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学行动”的每一个公益项目,都努力打破着横亘在残疾人求学路上的“玻璃墙”与“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