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林,2000年由华夏时报调任中国残联主持筹建研究室。2002年~2008年担任中国残联研究室首任主任 ,2003年~2008年担任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 ,2008年~2018年担任中国智协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残联这个机构,是中国残疾人事业最大特色之一;而残联“半官半民”的定位,则是中国残联最大的特色之一。残联成立之前,曾有人提议,说直接成立个“国务院残疾人总局”或是“残疾人事务管理局”吧,邓朴方表示坚决反对。他经过深思熟虑,将残联定位为“半官半民”或是说“亦官亦民”的社会团体。之所以“半官”,为的是上联党和政府,方便工作的开展,之所“半民”为的是切实代表残疾人利益,避免官僚化。我来到残联之后,曾与邓朴方探讨过,“半官半民”与“半民半官”该如何取舍,是否该更强调一下“民”的属性,邓朴方说,我们作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不能变的前提。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事业的开展会更有力,这是中国特色。但是我们要着眼于残疾人,残疾人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认可不认可,是我们的唯一标准。所以,我理解,既然有“半官”属性的存在,就有着滋生“官僚主义”的土壤,避免“官僚主义”等风气也是邓朴方从始至终,包括刚刚闭幕的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点强调的事情。
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建设工作也是立足于残联“半官半民”的基本定位,无论是法律的修改,政策的出台,都是围绕“代表、服务、管理”基本职能展开的。2000年我从华夏时报社长的位置调离,协助组建中国残联研究室,担任了研究室的第一任主任。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思想准备,邓朴方对我说,理论建设很重要,过去没有这个机构,任务交给你了。记得刚刚组建研究室的时候,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研究室连办公室都没有,大概两个月的时候,才腾出一间办公室来。我刚到研究室不久,时任理事长郭建模找到我,交给我一部书稿,是关于残疾人事业社区建设的论文集,要请邓朴方同志作序,虽有初稿,但郭建模对文章还不满意,让我重新起草,我翻阅了这部书稿,代拟了一份序言。郭建??戳司醯貌淮恚戳吮ǜ娓臃?,朴方同意了。这是我到研究室后为领导起草的第一份文件。以后,参与法律和政策文本的调研起草,为领导同志起草讲话稿,成为研究室的一项日常工作。研究室最初只有我和朱春林两个人,后来又扩充了两个人。那时候人员紧张,资金不充足,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探访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去取经,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思考,在人力财力都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地借助外力。当时,广东沿海对于理论开展得比较早,广州市是中国残疾人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他们率先开展沿海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是一份非常有益的经验范本。时任广州市副理事长的梁左宜主动找到研究室,希望开展合作,我们一拍即合。研究室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第三届沿海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开始,成为了主办单位。自此之后,各个地方都开始学习广州进行理论研究的模式,调动起社会力量进行理论研究工作。2004年我们进行了一个名为《小康指标体系》的课题招标。那时,全国有一个统一的小康指标,而残疾人要不要有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小康指标呢?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众说纷纭。有争论是好事,我们以此进行研究。研究室找来统计局、社科院等专家成立专家组,将课题进行全国招标。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厚的,出版了三卷本一套丛书。这个课题的抛出,也引起了各地理论研究的热情,各地相继开始进行残疾人理论研究的课题招标,甚至地方配套的课题费超过了中国残联拨付的课题费,形成了非??上驳姆⒄故仆?,这个势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作为研究室主任的那段时间,应该说是研究室的第一阶段,是开拓期,那段时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来看,更多的成绩是为研究室的良性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开了一个头,铺了一条路。后来陈新民做研究室主任期间,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才真正进入成果期,形成了一支残疾人理论研究的队伍,和高校合作打造了一批理论研究中心,理论研究的内容也走向了更加微观化、细致化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