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首个由地方主办的全国性残疾人理论研讨会“03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催生了首个地方残疾人研究社会组织的诞生,开启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定期对残疾人事业各个领域作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新纪元。
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尺度在于道德的实践。改革开放40 年来,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概括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在残联创立之初,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很多工作领域都存在空白和难点,社会对于残疾人事业的认识还知之甚少,哪怕是经济起步比较早的沿海省市,很多政府部门对于残疾人工作的认识也不到位,很多人认为残疾人工作就是献爱心,表同情,不用花时间投入,投入作用也不大。这种认识下,残疾人工作非常被动,其康复、教育、就业等问题逐渐积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随之显现,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上陆续发生了残疾人因社保、医疗和残疾人专用车等小规模群众性事件。事业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发展,对问题的研究促进着问题的解决,为了加强残疾人事业工作的理论建设水平,全国各地对于本地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相继开展起来,地方最早开展残疾人理论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浙江省残联在1989年成立的残疾人问题研究会,其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残疾人工作概论》《残疾人社会学》等书,为浙江省残疾人工作的因地制宜开展,进行理论指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新的实践又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思想来引导。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更加指向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理论建设研究的深度开展,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残联研究室的成立。2001年,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经过慎重考虑后,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设立中国残联研究室,得到了中央编办的批准。在下发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里,中国残联内设的10个部门中,研究室位列第二。2002年4月,中国残联研究室正式成立。研究室的前身是原中国残联发展部,发展部的职责就是机构改革兼顾进行理论建设,而中国残联政策研究室的职责是:“调查研究残疾人问题及与残疾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逼渲澳苷攵孕愿浚勘旮蛹?。研究室采取课题招标的方式,发动各地残联和地方科研力量就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2005年12月,中国残联首次开展的《2004—2005年度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按时结题,这些研究成果汇编成《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2008年12月1日,首个全国性的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残疾人事业专门研究机构。中国残联原研究室主任陈新民回忆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和第一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论坛盛况空前,相关领域的人才汇聚一堂。邓朴方欣然同意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并到会讲话。当时邓朴方在起草的讲话上加了一段话‘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更有理论、有水平,更全面、更扎实,更丰厚、不盲目的发展道路?!闭獠唤鍪嵌愿粘闪⒌难芯炕岬钠谕嵌圆屑踩耸乱道砺垩芯抗ぷ骱退枷肜砺鄯⒄沟囊?。研究会的成立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宣传动员高校、研究机构加入到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与学术研究之中,为残疾人事业增加了更广泛、更专业的研究力量。后来陆续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11所高校为主体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基地。第二件事,就是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丰富数据资料,组织专家学者对残疾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做出深入研究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结集出版了《残疾人口与发展丛书》,成为残疾人研究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件事,就是《残疾人研究》杂志(季刊)应运而生。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新的实践又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思想来引导。在中国残联研究室的推动下,各地的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相继开展起来。 2003年,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全国首个由地方主办的全国性残疾人理论研讨会议,名为 “03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汇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大连等20多个沿海城市社科界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残联各级干部以及香港高等院校的学者,大会发表论文26篇。第三届论坛开始,中国残联研究室也正式加盟,成为主办单位。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和地方残疾人研究工作的活跃,也催生了首个地方残疾人研究社会组织的诞生。2005年4月16日,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正式成立,其初创会员117人大多由专家学者组成,这个研究会打开了地方残联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的先河,意义非凡。在这个研究会的平台之上,广州市残联先后组织了一些专题研究,包括残疾人专项补助金、残疾人专用车置换、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等问题,这些研究得到了广州地区法学、社会学、康复医学等社科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残疾人事业研究的专家团队,这些研究成果出版了诸如《文明的尺度》等专著,广州地区逐步形成了残疾人研究的良好氛围。广州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这样评价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对于广州残疾人事业开展的意义:“随着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继续对残疾人事业的各个领域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会使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随之而来的,2007年广州首创了全国第一本地方残疾人理论研究学术期刊,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理论探讨的交流平台,也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交流启迪的载体,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理论发展与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发展相互促进的同时,其成果推动着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树立。残疾人事业理论建设的集大成者当属《人道主义的呼唤》(四卷),这本书收录了邓朴方自1983年至2012年关于人道主义和残疾人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稿、讲话、报告等355篇,记录了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开拓、发展、壮大的激情燃烧岁月,从中也可以清晰看到残疾人事业思想理论发展的脉络,而书中脉动的时代脉搏、蕴含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开阔视野下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染。
各个理论研究机构的成立,则使得残疾人事业研究理论成果丰富立体起来,这些研究成果总结了残联的工作经验,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利益的途径;促进残疾人事业跟上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推动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转型与发展;开展客观、公正的经济、社会与残疾人事业协调一致发展的评论;向残疾人组织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激发和调动了残联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理论建设高层论坛举办起来,如“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紧扣时代主题,聚焦重点问题,一批批优秀的作者,一篇篇有见解的论文脱颖而出。依托国家民生保障和整体社会事业的开放格局,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再以构建自成一体的工作体系为目标,呈现出了需求导向、覆盖全面、纳入大局、面向社会的鲜明特征。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更加指向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着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实现了从覆盖一部分人群向人群全覆盖、从临时性救助向制度化保障、从个别化帮扶向常态化服务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