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00块钱一次微信-51pc·mc茶馆官网,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全国空降同城服务软件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五

吸收国际先进理念 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2018-11-29 15:35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pufangksjwe_488.jpg

sawerrddd_488.jpg
▲1992年12月1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发动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会议召开,这是首个由中国主导并参与的大型国际性的残疾人活动。为亚太地区残疾人事务活动协同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图为开幕式上邓朴方进行致辞,下图为“亚太残疾人十年”会议开幕式。

1969年,联合国颁布了《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决议》, 1975 年提出《残疾人权利宣言》,同年 12月3日定为首个“世界残疾人日”,确立了“充分参与、同等机会、平等分享”的崇高目标,1982年颁布《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93年颁布《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直到 2006 年《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出现,这些纲领、宣言、规则、公约就像是一封封战书,向国际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偏见、贫困和障碍不断地发出挑战。在国家开放的大格局环境中,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工作在?;ず腿繁2屑踩顺浞帧⑵降鹊叵碛懈髦秩ɡ妥鹧系缆飞喜欢下踅?,将国际先进理念和本地的实践经验进行结合,亦成为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最重要思想来源和实践准则。

iwuewhndn_488.jpg
▲1987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残疾人调查。此次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状况,为《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2006年又进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1987年,中国残联成立前一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这一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还有另外一件大事,邓朴方主持制定了残疾人事业的第二个指导性工作提纲——《中国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例如“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付出的社会代价”“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等等,两个宣传提纲的制定,对现代社会应该如何看待对待残疾人,残疾人应该如何拥有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残疾人应该如何自强,做了阐述。两个宣传提纲,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的残疾人权利宣言”,两个宣传提纲共同形成了“新残疾人观”的基本观念框架,之后这个框架被不断地丰富完整,被更科学准确地命名为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丰富,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残疾人自身层面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社会其他成员层面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并在更广范的意义上形成“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在残疾人工作者层面,表现为坚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

eerfd_488.jpg

sjhejwhjehws_488.jpg

rtrjbv_488.jpg

iwuewhndn_450.jpg
▲20世纪90年代,人道主义精神随着一个个残疾人活动日和阶段性的五年计划逐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成为新的道德标准。组图为残疾人工作早期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残疾人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以残疾人运动员、伤残军人和残疾人各种才艺展示等正面而积极的形象展示,向社会潜移默化地宣传着人道主义思想,也让残疾人自己勇于走出家门,走入社会。

吸收国际残疾人工作经验所长,结合自身的社会状况,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石,以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标尺,富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框架逐步形成,这是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人道主义发展的体现,是社会前进的标志。1988年3月,一个新型的、统一的、代表中国各类残疾人共同利益的残疾人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告成立,标志着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承担着有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的新型社会组织,残联是残疾人共同利益的代表,又是党和政府、社会联系残疾人的纽带桥梁。残联的性质之所以定位为“半官半民”而不是“别样”,既是残疾人事业初创者们的思考,也是在实践中领悟的共识。中国残联原发展部主任丁启文曾回忆道:“这种‘共识’也曾有过争议,这(半官半民)是由这项事业的社会性和人道主义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指的是这项事业需要融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人道主义是指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一切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发展摆在首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活力与效能。”有了残联这个“桥梁和纽带”,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新观念,工作的新举措,以“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为实施载体,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传达给社会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思路、说法、方略、向往和粗线条的理论框架得以形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工作发展路径逐步从“医疗模式”到“社会模式”再到未来的“权利模式”进行着转变,中国也开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残疾人与残疾人事业。这种认识随着时间的延展与空间的延伸,在未来30年的实践之路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定下第一个坐标。

上一篇:新时期的新视野 从“残废”到“残疾”的思考

下一篇:国家的意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