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也在不断完善,残疾人的能力和才华逐渐得到社会的肯定。
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影响着残疾人群体自身的表达以及未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发展迅速。1989 年,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相继成立,旨在宣传和发扬残疾人的宣传文化活动。中国智残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等全国性的残疾人体育组织也陆续成立。我国残疾人在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残疾人体育赛事中的参与度不仅大幅提升,而且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多元化。
与此同时,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反映残疾人生活,报道残疾人事业。广播、电视开办了许多残疾人专题节目,同时还配置了手语和字幕。并通过开展“全国助残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助推助残风气。而像“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等项目的实施,也为进一步打造残疾人文化品牌创造了条件。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宣传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宣传渠道从传统的报刊和广播向电视和新媒体过渡,宣传理念也由主要面向残疾人转为面向大众,越来越多的健全人逐渐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长。为此,国家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逐渐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逐步设立了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鼓励并扶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加强盲人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数量稳步上升,而通过组织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残疾人的能力和艺术才华逐渐得到社会的肯定。
在宣传文化服务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残疾人体育服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残疾人运动员培养方面,我国逐步建立起残疾人运动员多级培养体系,体育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培养残疾学生,逐渐形成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练员、裁判员和医学分级人员队伍,并达到国际认证水平;各地通过依托现有场馆和体育训练中心进行建设或改造,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体育训练场所。截至2017年,全国已有31个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训练基地和114所国家级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地市级以上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1324个,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9000余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260余万人。而在国际赛场上,我国共组团参加了8届夏季残奥会、3届冬季残奥会、6届夏季听障奥运会、1届冬季听障奥运会、7届夏季特奥会、6届冬季特奥会、1届亚洲残运会、7届远南运动会和多项国际体育单项赛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我国还承办了2007年上海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文明财富。在全国范围内,8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5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单项赛事的成功举办,也营造了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