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起,我国通过开展白内障复明——这一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康复工作,解决了广大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的因病致盲问题。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关乎残疾人的民生福祉。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从1988年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等具有抢救性意义的“三项康复”工作开始,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7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系列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重点工程,推动我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快速发展。
从历史来看,康复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从1990年颁布《残疾人保障法》开始,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此后《精神卫生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专项法规不断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意见》、卫生部《“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以及《“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等均对残疾人康复相关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对残疾预防工作做出新部署,在全国确定100个残疾预防综合实验区,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工作;而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政策也陆续出台,诸如运动疗法、康复综合评定等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日常服药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门诊统筹或门诊特殊病种费用支付范围,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得到资助。
与此同时,我国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从198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成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康复机构不断发展?!恫屑踩丝蹈椿菇ㄉ璞曜肌返闹贫ǎ忧苛瞬屑踩丝蹈椿构娣痘ㄉ?。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8334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24.6万人,其中,管理人员3.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6.5万人,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健全。而通过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特殊教育、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我国的康复服务资源得以整合,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通过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逐步推动构建起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残疾人康复服务中。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制定了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方案,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建立康复人才培养基地。特别在“十三五”时期,将逐步建设康复大学写进“十三五”规划;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助听器验配师、听觉口语师已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社区康复理念和实践也从无到有,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发挥带动作用,方便残疾人就近就便实现康复训练。
与此同时,我国的残疾预防相关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得到有效控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服叶酸等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并提高了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唐氏综合征、严重体表畸形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也在推动开展中。我国还通过制定、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规范(试行)》,使新生儿致残性疾病筛查率与干预率显著提高。而在疾病致残预防方面,我国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致残性传染病已得到持续有效控制,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等重大地方致残疾病,并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国还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加强了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救治救助;通过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有效控制白内障致盲;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也持续稳定好转,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保持总体平稳,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状态得到控制;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儿童和老年人意外伤害致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伴随着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康复救助投入不断增加,康复保障政策和康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残疾人康复条件持续改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享受到康复救助、补贴政策。而在“十三五”时期,随着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计划的推行,更多的残疾人将获得更加专业、优质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