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华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中心成立;1988年,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2016年9月,“中心”经中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中心”成立35年来,为改善全国听障儿童康复状况,推动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十五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著华章。
文/图_《中国残疾人》记者 徐俊星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启聪儿幼儿园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做健身操。
一路走来 成就卓越
2018年11月13日,清晨8点,家住北京昌平区燕子口村,因糖尿病致聋多年的72岁的李大爷,在儿子的陪伴下走进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部。经过一系列系统检查,医生认为李大爷虽然耳聋时间较长,且耳道条件较差,但仍具备佩戴助听器的条件,这让李大爷兴奋不已:“以后戴上助听器又可以和老街坊聊天了,真是太好了!”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华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中心”,其于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际,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成为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但当时因聋儿抢救性康复的需要,“中心”只以听障儿童为接收对象,像李大爷这样的高龄听障者是没有机会到“中心”接受专业诊治的。
随着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年龄段听障需求越来越强烈,2016年,根据中央编办批复,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听觉言语康复机构,开始面向全国,面向基层,为全年龄段听力言语障碍者提供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调试及评估、耳聋遗传基因检测、言语矫治等诸多服务。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大爷一样的成年听障者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走进“中心”接受治疗。
“中心”成立30多年来,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建设,在听诊、语训、科研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
聋儿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心”门诊部接受听力检测。
近些年,“中心”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中心”门诊部是北京市6家新生儿听力诊断中心之一,同时又是北京市指定的听力残疾及言语残疾康复评估机构及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定点机构,年接诊量约5000人次,已经先后为10多万听障人士提供了诊疗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仅20出头的卢晓月刚刚进入“中心”语训部工作,和记者聊起刚工作时的情形,她依然心潮澎湃:“那会儿‘中心’的大楼刚刚盖好,我们从原先的平房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把桌椅板凳、书籍教具等搬进崭新的教室,而当时一同搬进来的,还有我们对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事业的一腔热情和满满的期待。一晃眼,30年过去了,当初我们的期待也一点点地实现了?!?/p>
如今,“中心”语训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手势语或唇读法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全面、完善的康复教学体系,即倡导全面康复理念,创立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言语康复、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全面康复教育模式,同时以家庭为中心,利用中文听觉口语法,针对0~6岁听障儿童及其家庭开展亲子、听能管理、融合康复教育服务。据了解,“中心”语训部现在年收训听障儿童可达230余名,入普幼普小率达95%以上。据统计,自“中心”成立以来,共治疗、康复听障患者超过4万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心”成立三十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和学术先行为理念。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心”,秘书处积极履行专业委员会职能,密切联系委员会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工作。与此同时,“中心”在2003年创办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为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学术研讨提供了平台。多年来,“中心”开展的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研究,已有多项课题取得了国家级专利、著作、论文等成果,且众多成果已被转化、开发为康复用品用具,在全国康复机构及相关行业推广使用,有些成果还被确立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做领头雁 推动行业发展
“中心”成立30年来,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肩负着改善全国听障儿童康复状况,推动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任。
“中心”先后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五年规划,制定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行业服务规范和标准,不断致力于提升全国范围的听力语言康复机构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与此同时,“中心”还积极推动各省、市、地区建立聋儿康复机构。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听力语言康复机构84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1个,市(地、州、盟)级415个,县(市、区、旗)级396个,县级以下6个。此外,服务于全年龄段听力残疾人的人工耳蜗定点服务机构275个,助听器定点服务机构428个,助听器定点验配机构261个,共为20多万听力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康复救助,评价服务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听力语言康复服务网络。这就为“十三五”期间,政府实施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到2020年,持证听力残疾人和有需求的残疾儿童80%以上将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心”对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进行轮训。
人才是听力语言康复事业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一方面,面对基层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开展了5年一期的轮训,利用暑假,统一教材,统一师资,已经累计为基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6万多人。从2016年开始,“中心”利用互联网授课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采用网络培训方式,既节约了教学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中心”先后为多个省市、地区培养了近千名助听器验配师,并协助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督导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提升省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的康复服务水平,从2009年开始,“中心”还针对省级学科带头人进行集中式实名培训,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和方法,而此种培训方式最终也得到了中国残联的认可,并以此经验为基础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实名制培训。至今为止,“中心”已经培养了200多名省级听力语言康复学科骨干,其中三分之一成为各省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地方进行学科研讨、授课和业务督导等工作。
“中心”承担着国内听力语言康复教学相关教材的研发及编审工作。
除了人才培养,“中心”承担着国内听力语言康复教学相关教材的研发及编审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与听力干预,听觉言语康复、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教材,如《听障儿童听能管理手册》《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等等,几乎是国内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人手一本,并且还成为南京、浙江等几所大学的教学用书。此外,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听力语言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心”开始制作一些在线课程,并同步推出教学CD光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很受读者欢迎。
勇担责任 奋进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除了强化自身建设,助力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的发展外,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中心”一直大力推动全国“爱耳日”的宣传推广工作。
历经18 年,从最初下发一个通知,组织一些街头宣传、上门服务,到现在10多个大中城市共同举办“爱耳日”公益音乐会,组建“爱耳快车基层服务队” 面向全国、基层社区和全年龄段听力障碍者,提供爱耳护耳科普宣教、义诊等爱心服务,且同期通过网络传播“爱耳日”活动消息和相关知识,如今,“爱耳日”宣传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此外,“中心”还为进一步推动设立“国际爱耳日”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在“中心”的成功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立3月3日为“国际爱耳日”。
“中心”主任龙墨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做了题为《多举联动 让更多贫困残疾儿童幸福快乐成长》的发言,呼吁关注残疾儿童在康复、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保障。
伴随着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中心”不仅成为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其影响力还逐渐扩展至国际。2002年,“中心”正式成为国际听力组织的国家合作中心,2009年又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国家合作中心,拥有了国际舞台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预计2020年前,新建的“中心”新址将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为了适应人们对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由政府投资2.6亿元新建的“中心”新址已于2016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达36566平方米,预计2020年前交付使用。新建成的“中心”将兼具听力 “医疗康复服务”“科学研究”“业务指导”“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五位一体的功能,为中国老百姓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管理与服务提供更加殷实的保障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为新时代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的发展具化了目标,明确了方向。 “中心”将以此为使命,以“二次创业”为契机,深化改革再出发,力争在现有的基础上从拓宽研究职能、完善医学康复服务功能、强化专业培训功能,增大社会服务指导力度、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4个方面,实现能力的新突破。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心”将为早日实现听力残疾人与全国人民的同步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