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强模范先进事迹
吴建寅 男,汉族,1974年6月生,聋人,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工程师。他通过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先后承担了几十项市政重点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中解决了多项难题,使自己具备了独立进行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筑设计的能力和承担专业负责人的能力。在设计中,他与同事一起首创了“内置式挡雨通风百叶窗”,该设计取得了四项专利。他参与设计了上海市轨道交通8号线人民广场车站。他获得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CAD制图项目冠军”、“日本静冈第七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建筑CAD金奖”、“韩国首尔第八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建筑CAD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三等奖”、“上海市自强模范”等荣誉。
韩颖 女,汉族,1980年4月生,盲人,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因病致盲,但她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她成为了上海首位走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的盲人考生,接受了首批“盲人速录师”的技能培训。2013年以她为主的团队,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出色的完成了大会速录工作。她把讲台搬到了网上,尝试开展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她的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作为教师,她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天职。欣然接受上海实验中学附小少先队聘请,担任校外辅导员,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少先队员自强不息,勇于攻坚克难。她获得“全国‘我读书、我受益、我快乐’征文比赛一等奖”、“上海市自强模范”等荣誉。
黄胜利 男,汉族,1970年2月生,肢残,黄氏鹿业专业合作社主任。他创办的“黄氏鹿业”现已成为“北鹿南养”的典型代表。他身残志坚,艰苦创业,在家人和乡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他租用乡政府闲置的奶牛场房屋土地养鹿,饲养的梅花鹿从最初的6头发展到现在的150头,收入由过去的每年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60万元。在发展养鹿的基础上,他开办了以鹿肉为特色的餐饮馆,开发富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事业不断进入新境界。长期安置5名残疾人在“黄氏鹿业”就业。他的“黄氏鹿业”荣获“全国残疾人企业优秀奖”,被评为上海市诚信企业。他的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他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奖”等荣誉。
金婉 女,汉族,1992年2月生,中共党员,肢残,华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幼年时一场大病造成她高位瘫痪,从此轮椅陪伴她从小学到大学,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漫长的成长之路。她开始接触书法和国画。从小到大,收获很多荣誉。2003年在上海浦东高桥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并将20幅作品捐赠给慈善机构。2011年,举办了她的个人画展“翰墨书奇志,丹青绘真情” ,并作为“中日韩残疾人美术交流展”中国特邀嘉宾,带着自己的作品赴韩国交流。2013年,她志愿担任高行镇残联创翼书画社社长,教残障学员绘画、书法,并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党支部组织的“用爱托起明天的希望”关爱自闭症孩子的相关培训和实践活动。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拍得的7万余元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
王志冲 男,汉族,1936年7月生,肢残,市作家协会、翻译家协会会员。15岁时,突发强直性脊柱炎,64年来僵卧于床,每天只能坐半个小时。若干年来,他躺在床上,倾斜着身子,左手托着一块垫板,右手腾空着写作,一本一公斤左右的俄华大辞典靠在胸前,年长日久,词典的下半部分几乎被磨烂了。他就是这样凭借顽强的毅力,长期躺着从事文学翻译和写作。先后出版70本书、发表600万字、1000余篇(首)各种体裁的作品,翻译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新译本出版20万册。他创作的品德读物《不是神童也成才——我与命运抗争》获得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颁发的“奋发文明进步奖”,译作《活生生的保尔·柯察金》获得了“华夏优秀图书二等奖”。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事迹
嘉定区嘉定镇街道阳光彩虹社工事务所 该所是上海市第二家、嘉定区首家专业从事助残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事务所采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残障人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五年来,共争取到市级公益服务项目2个、区级公益服务项目4个,获得项目资金232万元,服务受益家庭1300多户、受益对象2万多人次。重度瘫痪残疾人“照顾者服务”项目荣获了“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等奖。事务所采用“社工引领义工”的管理方式,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了一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志愿者为辅的工作队伍。事务所通过培育团队骨干的方式进行创业团队的管理和运作。事务所获得了“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中国社区社会工作之星”等荣誉。
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该中心是一家由民政局重点扶持的、面向全市的服务机构,在多个区累计拥有2000多名持有正式上岗证书的护工、服务人员,并拥有320个专职96890服务热线呼叫坐席。为满足残疾人的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思路,与杨浦区残联合作,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残疾人居家养护项目。为杨浦区12个街道居家养护提供服务,为重残无业人员的“向日葵”项目提供服务。中心建立了管理系统,搭建网络平台,依托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的为老服务系统,形成了紧急援助系统等七大系统和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并对服务进行全过程监控和轨?;芾恚俗骶榉岣唬竦梅穸韵蠛驼棵诺墓惴汉闷?。
奉贤区农业技术学校 2004年起接受区残联、区农委委托,对全区7500个残疾农户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助残、基地扶贫致富工作。十年来,农校针对残疾农户的需求,分别举办了种植类、养殖类、职业技能类、政策法规类、社交礼仪类等各类培训班117个,6803名残疾农户受训。所有课程都紧密结合学员的生产生活,针对实际产生的问题来展开互动讨论,使他们切实掌握了生产技术要求。通过与成功者交流创业的经验和感受,为他们鼓起了创业的勇气。学校有38名残疾学员通过了国家《蔬菜园艺工》(中级)培训考核,取得证书。同时,结合奉贤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还与区内各农业龙头企业联手,为残疾农户提供致富引导,并选派专家、行家进行专业指导,农校科技助残技术员队伍达到91人,受助残疾农户达到了673户。
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先进事迹
陈东珍 女,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8月生,市教育委员会调研员。在2005年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教育政策的基础上,2012年又将免费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上海成为最先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基础教育的地区。协调财政、人社、残联等部门研究制定特教师资配备标准,将人均公用经费提高到7800元,推动基层做好特教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标、校舍建设等工作,开展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研究,取得较大成效。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研究,《推进医教结合,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已于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项特殊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立了多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上海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她获得了“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郭海瑛 女,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1月生,普陀区启星学校校长。25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特教园地,用师爱和师能努力走进残疾孩子的心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个性特长的“达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她走进中小学和各机关单位做义务宣讲,感染了无数人;为了让更多的人支持特殊教育,她以情动人,用人格魅力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为残疾学生开辟社会实践体验的场所,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为了实现特殊教育的“零拒绝”,她带领老师们坚持为区域内无法上学的重度残障孩子送教上门,把温暖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她获得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黄吉人 女,汉族,1943年6月生,中共党员,肢残,市南中学退休教师,现任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基地负责人兼黄浦区“智力助残”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但她自强不息,自1999年以来连续15年,在没有分文报酬的情况下创办“智力助残”团队,组织大、中学校的教师、学生和社会上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为残疾人子女、残疾青少年免费办学业辅导班和上门义务家教。15年来,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共13000多人,帮助残疾青少年和残疾人家庭子女4600多人。她获得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优秀志愿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残疾人之家先进事迹
宝山区罗店镇“阳光家园” 作为为残疾学员提供教育培训、康复劳动、娱乐活动、职业辅导等服务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着力优化硬件设施、拓展家园功能,家园面积目前已扩至545平方米,大幅改善了硬件设施条件和康复劳动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管理服务人员尽心尽职、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将学员视作家人悉心照顾,让学员们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家园老师在和学员谈心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找准切入点,精心编写教案,使学员掌握基本知识和日常礼仪。家园从教育培训、生产劳动、康复训练、共建娱乐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阳光家园获得了“上海市残疾人之家”、“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先进集体”等荣誉。
静安区“阳光家园” 总建筑面积99198平方米,于2009年建成。建成后的阳光家园集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训练、素质教育、风采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以静安阳光家园为平台的残疾人康复就业援助基地,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共有15名轻度残疾人长期参与职业康复活动,安排组织1820人次残疾人参加电脑培训、CAD制图等培训活动。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完成申报配发辅具约23637件,约5366人次受益。将“个性化服务”贯穿到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始终,有890名残疾人分散安置在542家单位就业,有44名残疾人集中安置在9家福利企业就业。除此之外,各类活动场所平均每天接受一批残疾人活动,近万人次残疾人参与了阳光家园的各类活动,较好地满足了残疾人需求。
青浦区练塘镇大新村残疾人协会 坚持以人为本,把残疾人工作作为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里设立残疾人工作办公室,与残疾人家庭结对,形成走访制度,尽力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加强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助残日活动等,在社区中心辟出500多平米建设“残疾人之家”。通过对村残疾人进行“爱心覆盖”行动,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理解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朋友。目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残疾人由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其他残疾人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参保率均达到100%。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大新村获得了“上海市残疾人之家”等荣誉。
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
莫晓东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10月生,肢残,闵行区颛桥镇众安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初到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他用两周时间走了30多个残疾人家庭。他自掏腰包制作名片,每走一家送上一张,反复叮嘱:“有事就打我电话”。现在他仍然定期到每位残疾人家中了解需求,用心记好“小账本”。2008年,镇残联将他调到镇“阳光之家”,负责“阳光之家”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为每个残疾人泡上茶水。不论是政策还是助残服务机构、无障碍设施的分布都装在脑子里,被称为残疾人工作的“百宝囊”。在他的辛勤帮扶下,多名学员陆续获得文体比赛奖项。他获得了“上海市自强模范”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