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强模范先进事迹
刘大铭 男,汉族,1994年4月生,肢残,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他幼年因罹患世界性罕见的成骨不全症,身材如六、七岁的儿童。由于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出去玩,读书成了他最大爱好。小学6年里,他读完了西北书城借阅室里所有的书。由于变形的胸椎骨已经开始压迫肺部,他常常感觉气喘、晕眩,可他却不顾父母提出的休学建议,坚持每天都去学校。十几岁他就开始写作,有多部小说作品。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写出18万字的新书《命运之上》也即将出版发行。他曾获得“第十二届少年作家杯”A组文学类全国金奖、“全国冰心青少年文学奖”银奖等11个国家级文学奖项,还成为人民出版社最年轻的签约作者。 他获得了“甘肃省十大陇人骄子”等荣誉。
刘文新 男,汉族,1965年12月生,盲人,兰州市七里河区盲人按摩中心主任。1982年他因视网膜脱落失明,按摩学校毕业后回到平凉五二职工总院工作,经他诊治的患者达9000人次,并发表多篇论文。2003 年他开设盲人按摩中心,自筹资金30多万元购进先进治疗设备,诊治患者12万人次左右,治愈率达90%,并先后安置18名盲人就业。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后,他尽力为社会做贡献。先后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捐物达2万余元,为14名贫困儿童资助学费4万余元,并向残疾人社会组织提供物质帮助。配合省残联、区残联开办按摩培训班10期,使500名盲人受益。他获得了“兰州市残疾人先进工作者”、“兰州市十大优秀残疾人”、“甘肃省优秀盲人保健按摩师”等荣誉。
李晓梅 女,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6月生,肢残,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她1995年卫校毕业开办诊所,2000年建起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做起药材加工,成了农民最知心的“经纪人”,并注册了“晓梅”商标。2008年,她投资200多万元成立马铃薯良种合作社,采取“五免一保证”的方式,做到让群众心里有底。合作社有效促进了种薯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狗浯鼙呦缯?000多农户增收户均5000多元。在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捐款14万元, 每年为5名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她获得了“甘肃省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甘肃省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王旭东 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1月生,肢残,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他遭意外车祸致残?;指垂ぷ骱?,努力转型。他编辑的52篇文章被国内权威媒体转载(摘)。近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随笔等50余篇,独立主持中国残联、省级、院级课题10项,参与课题研究11项;完成著作3部,达96万余字。他主持的中国残联2010年立项课题《欠发达地区残疾人社会政策效果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资助立项。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他志愿参加心理咨询工作。他本人在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5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5项三等奖。他获得了“甘肃省职称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社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社科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王珺玲 女,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9月生,聋人,省残疾人艺术团辅导老师。她2岁时因病失聪,19岁考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理工学院,曾因成绩优秀被选派前往日本和美国的大学访学。13岁起就开始学习聋人舞蹈,在艺术团里,她除了演出,还承担了艺术团演员的管理和节目排练的辅导工作,总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耐心地为演员们纠正动作,并代他们与导演沟通。演员的喜怒哀乐她都掌握,每一个细节都不会忽略。在她的努力下,2013年甘肃省再次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团体金奖,实现了四联冠的梦想。她参演的多个节目在历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奖,她还多次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节目辅导奖。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事迹
金昌鼎立石灰有限责任公司 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秉承“人文关怀、爱心鼎立”的助残精神,坚持因人设岗,累计安置残疾人98名,为残疾员工设置了电控操作、统计、库房保管、保洁、环卫绿化、养殖等岗位。坚持做到“四个百分之百”,即企业与残疾人员工百分之百签订劳动合同,百分之百保证残疾员工在生产岗位工作,残疾员工百分之百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百分之百为残疾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公司举办多期残疾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已有69名残疾员工拿到了初级职业技能证书。公司投入了8万多元,专门修建4个残疾员工浴池。公司组织的“党员模范岗”、“劳动模范”等选树评比活动在残疾职工中广泛开展。公司为职工提供了读书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场所、平台,积极组织残疾员工参加市、县及集团的文体娱乐活动。
天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2009成立,集“生活、医疗、居住、康复、娱乐”于一体。中心占地面积300亩,分为居住区、生活服务区、院办经济区、文体活动区和院落环境区建设五大区块,对136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着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被托养残疾人大多是重度肢体残疾或精神、智力残疾人,大多数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了便于照顾,中心组成“1+1扶助小组”,即安排1名健全的五保供养老人与1名残疾人住一间宿舍,结成帮扶对子。为了方便残疾人看病,托养中心设立了卫生室,配备4名专职医护人员,对残疾人开展医疗保健服务。
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先进事迹
芦家驹 男,汉族,1955年2月生,兰州市歌舞剧院导演。从1988年至今,他先后为残疾人创编了近百个特殊艺术作品,在参加历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和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每次参加全国汇演和重大演出活动中,他主动担任总导演,精心策划,精益求精。辅导残疾人进行表演,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聋人听不到音乐,他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做示范,用手势打拍子,排练一段舞蹈,要比正常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劳动;肢残人演员行动不便,没有舞蹈基础,他就耐心地反复讲解,一遍一遍的教,直到学会为止。虽然不是专业的残疾人工作者,但他却十分热爱残疾人特殊艺术事业,对残疾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精心编排和辅导的节目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帮助甘肃省实现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四连冠。
张荣庆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月生,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1976年,他创办了全省第二所聋人学校。学校经历了一个由民办到公办,从窑洞到楼房,从农村到城市,三迁校址、四更校名的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如今学校有教职工47名、在校学生200多名。同时,学??枇宋幕斡胫耙导际蹩尾⒕俚奶厥庠暗?,使庆阳市数以百计的聋儿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他38年如一日,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相继办起了电气焊加工专业、美容美发专业、工艺装潢专业、修理、修补和缝补专业,使年勤工俭学收入达1万元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70%以上。他获得了“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残疾人之家先进事迹
和政县残疾人联合会 全县13个乡镇已全部设副科级专职理事长,乡镇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全县122个行政村全部配齐了专职委员并落实了每人每月100元的误工补贴。全县共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1336户,户均补助资金达31万元,总投入资金达4000多万元。实施了“交钥匙”工程,圆了广大残疾人梦寐以求的住房梦想。为全县880名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落实了50元的护理补贴?!度嗣袢毡ā吠钒婵歉仕嗪驼匕屑踩说氖录?。和政县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兰州市城关区残疾人联合会 推动城关区24个街道全部成立了街道残联,148个社区和18个行政村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区政府投入1亿多元资金建成4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为2124名残疾人提供了服务,实现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覆盖。成立“阳光家园”庇护工厂,56名残疾员工每人每月获得劳动补贴最高1800元。实施“放心主食”项目,累计安置210名残疾人集中就业,月收入最高达到2500元。加大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每年春节前投入130万元,对2500户特困残疾人进行慰问。投入近500万元,为216户农村残疾人新建了住房,并投入225万元,为45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为1106名考入高中和大学的残疾学生、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资助学费600多万元。获得了“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等荣誉。
平凉市儿童福利院 该院是一座集养、治、教、康于一体的规范化儿童福利机构。主要承担着所辖七县(区)孤儿、弃婴收养工作,负责“明天计划”手术儿童及社会家庭儿童康复训练和指导工作,开展社会家庭和儿童的收治和教育工作。现有孤残儿童230多名,为34名不能到外就学的孩子创办了向阳花幼儿园,开设了小红帽班、蓝精灵班、启智班。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购入几十种国内大型医疗设备,开设了早期干预室、运动室、作业室、言语康复室、引导式教育室等20多个功能科室专门为残障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福利院获得了“平凉市三八集体红旗标兵”、“平凉市五一劳动奖状”、“甘肃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等荣誉。
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成立于1986年,现有三类残疾学生376名,全校设28个教学班,有教职工79人,建有盲人无障碍阅览室、培智教育感统情景教室和学校图书室,有各类图书15000册。学校坚持开展助残帮扶救助活动,累计救助困难学生120多人。2013年首届高中14名毕业生中11名参加全国聋人单招考试,全部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录取。学校被省残联定位甘肃省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训基地,先后获得了“天水市文明单位”、“甘肃省残疾人之家”、“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
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
苏兰萍 女,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8月生,省康复中心医院白内障复明中心主任。她抱着“复明一人、解救一家、造福一方”的人生信念,带领省康复中心眼科医疗队深入西部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家中,足迹遍布全省79个县区。十六年来,她亲自组织实施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有40000余例,平均每天要实施68例,手术患者脱盲率达998%,脱残率达99%。其中,省内实施了35000例,省外实施了6000例,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2岁,直接受益人口接近20万。她获得了“甘肃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