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他,是羽毛球国家队名将,年少得志所向披靡;20年后的他,是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主教练,带着一群身有残疾的孩子,活跃在国内外各大赛事的运动场上。他说,我的名字里有一个“炯”字,这是光明的意思,从事残疾人羽毛球事业,不仅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己。
董炯 前羽毛球世界冠军、男单名将,现任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领队兼主教练,带领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聋奥会、特奥会等赛场上取得傲人成绩。
文_本刊记者 冯 欢
2015年夏,洛杉矶,世界特奥会羽毛球赛场,一位中国教练聚精会神地在场边指导,“手举高!”“往右边点儿!”队员一教就忘,他倒不急不躁,比赛输了,赶紧迎上去,搂过队员的肩安慰,队员把拍子一递,嘟囔饿了,狼吞虎咽扒拉起盒饭,他乐呵呵“伺候”着,不时还给擦擦嘴。
还是跑体育口的记者眼尖:那不是董炯吗?倏地,一群人蜂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
我愿意义务做这个工作
董炯爱笑,曾有“笑面杀手”的美称,球风狠厉,曾居世界排名首位,但让国人念念不忘的,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决赛后的颁奖典礼上,惜获亚军的他失声痛哭——这是中国男单选手赢得的首枚奥运奖牌。2000年退役后,董炯成立羽毛球俱乐部,致力于青少年培养及群众体育推广。
2007年夏天,一位母亲带着聋哑女儿从广州来到北京,要跟董炯练球,那时,他才知道,国内还有这样一个人群深爱着羽毛球,中国竟然还有一支残疾人国家队。
女孩学了两个月就回广州了, 这事却成了董炯的心结:孩子有热情,也有能力,却没有专业教练和场地,训练全靠打游击,可否建立一支队伍,让这些特殊孩子集中进行羽毛球训练?
他拨通了时任中残联体育部副主任赵素京的电话,开门见山:我是董炯,听说残疾人羽毛球国家队没有专业教练,如果你们需要,我愿意义务做这个工作。
2009年初,董炯正式挂帅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当起了没编制、没薪水的志愿者,他的俱乐部成为球队的训练基地。来自特教学院、孤儿院、残联训练基地的青少年们,开始在这位前世界冠军的带领下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2015年洛杉矶世界特奥会,董炯对一位“唐宝宝”进行现场指导??吹秸馊禾厥獾?br/>孩子和健全人一样享受运动带来的酸甜苦辣,董炯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活在他们的世界里
残疾人羽毛球国家队包括聋哑、肢残和智力残疾人三支队伍,按残疾程度不等,分多个级别,说带容易,真带起来不易。
聋人四肢健全、视力无碍,在打球这件事上,似乎无异于常人。事实上,聋人不能通过声音判断击球力度、方向, “就像敲一面锣,不知道使多大劲儿能出多大声,自然不知道敲哪个地方最响,经常是打出好球自己也不知道。”
初带聋哑队,跟带外国队一样。一是队员听不见,跟他们交流得使出浑身解数,连比划带喊,一遍遍重复,董炯为此专门学了打手语、读唇语,竖拇指是好,摇头是不好,支起双肘撑一下表示“大力一点”……这么着一点点找到默契。二是聋人完全是另一套思维体系,有时,即便知道董炯说了什么,队员也很难理解,“只能想方设法去表达。”
带肢残人时,他发现队员普遍有畏难心理,觉得自身缺陷,才做不到最好。他干脆坐上轮椅,亲身感受每个高度该怎么去打,再给队员示范,不断告诉他们 “你能行”。
最费心的莫过于智障队,管理压力远远超过训练压力。吃饭了,要招呼;睡觉了,要提醒;比赛了,更要忙前忙后,不仅是教练,更是家长。智障队员表达直接,赢了就笑,输了会哭。董炯总会鼓励他们,喜笑颜开的孩子们跑去和各国代表交换胸章,合影留念,“我带队的最大目标,不是争金夺银,而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赢得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本身?!?/p>
亚残会上,董炯遇上了老熟人、国际裁判长雷铭基,雷老笑着对他说,董炯,你不仅外形变了,内心也变化很大?!耙环矫娴髻┪遗至瞬簧?,另一方面,他无法想象当年的那个我,现在甘心为队员背球包、拿衣服?!?/p>
如今,董炯将俱乐部交给几位副总打理,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在残疾人弟子身上。他还自筹百万资金,在球馆旁加盖了宿舍、食堂,改造了无障碍设施。他的俱乐部有12块场地专供残疾人训练,不收费用。每年,他都会在残联的注册信息中寻找年龄合适的青少年,为了一个东北的苗子,董炯先从县城驱车四个小时到孩子所在山区,先翻山去校长家,再翻山半小时到了孩子家。
残疾人运动员的刻苦与执着,让他体会尤深,“真该让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训练的!”同样是为国争光,健全人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被关注度的差距太大了。他正在力推羽毛球成为残奥会比赛项目,“伦敦残奥会没有羽毛球,队员都挺沮丧。慢慢来吧,不能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