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的基层工作,让80后马浩收获颇多。徐俊星摄
(中国残疾人网记者徐俊星图文报道)经历了先天残疾、母亲离世、父亲重病后的马浩,虽然只有35岁,却有着超出同龄人太多的成熟与稳重。对于从事了近8年的基层残疾人工作,他的言语间饱含了一位年轻社工对基层工作浓浓的深情:“无论多苦多累,只要老百姓认可我们,只要残疾人认可我们,一切都值了!”
“大学四年,让我真正接受自己…… ”
马浩有着身高一米八、体重210斤的大块头儿,每天穿梭在北京西城区法源寺社区的各个街道,哪怕是80岁的老太太也能大老远地瞅见他,于是,一路上各种招呼不断:“小马儿,这是哪儿去啊?”“呦!这不是浩子嘛,又忙哪?” “……”
“奶奶,我去咱们社区菜站看看……”“叔儿,我找咱们志愿者有点事儿……”“……”马浩总是笑呵呵地一一回应,“在社区工作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和这些大爷大妈们处得和一家人似的……”
然而,看起来爱说爱笑的马浩,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马浩先天没有左手,但并没有改变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徐俊星摄
1981年出生的马浩,对于父母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年轻的父母一举得男,忧的是马浩出生时便没有左手,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然而,马浩是幸运的。因为父母从来没有因为残疾而嫌弃他,反而更加精心地呵护这个孩子,并鼓励他从小就学会了独立自强和自立自尊。
“我的童年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段时间可能是我最幸福的时光了,”马浩的眼神里闪动着欢快的神采,“从小我就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和学习,那会儿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残疾人?!?/p>
马浩生性要强,上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聊到此处,马浩连说话的声调也不由地拔高不少,“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的成绩从来没有下过班里前三名?!庇捎诔杉ㄓ乓欤月砗贫源笱б恢狈浅O蛲?,然而,报考大学志愿时却屡遭排斥,令他的信心一落千丈,“那会儿,考大学不像现在这么信息发达,可选择的机会也多。我报考大学时,要自己挨个到每所大学去问是否招收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得到的白眼和拒绝不知道有多少,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p>
最终,1999年9月,马浩顺利进入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国内知名的专门招收残疾人的高等学府。
“大学生活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只是单纯的幸福天堂,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不仅于此。大学四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甚至影响我今后的择业方向?!甭砗魄嵘刑镜?,语速也变慢了不少,“我特别感谢我的大学,让我开始真正地接受真实的自己?!?/p>
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马浩开始第一次正视残疾人这个群体?!拔业娜松?0年,几乎对残疾的概念十分模糊的?!甭砗扑?,但是当他第一次进入校园发现面对的同学全部都是残疾人的时候,他当时有些发蒙,“其实,我对残疾人并不排斥,但是当时我发现自己突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了。”
最终,是同学们的热情和真诚最终打动了马浩,也让他开始走近这个群体?!傲钗矣∠笊羁痰木褪俏腋丈洗笱?,因为不适应校园生活突然就病倒了,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你可以想象吗?是一个拄着双拐的同学,虽然自己的行动非常不便,但是依然坚持好几天帮我倒水拿药,还上下楼梯好几趟地帮我打饭……”马浩声音有些哽咽,“这要是换成一个正常人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事实上是一个连自己都是需要被帮助的人反过来帮助我,这样的朋友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另外一件让马浩彻底融入残疾人群体的事情就是马浩妈妈的离世。当时,马浩刚刚适应校园生活,却突然从家里传来噩耗——母亲在一次单位的例行体检中意外的被查出患了结肠癌,已经到了晚期,并且已经扩散。马浩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夜夜守护在妈妈的身边??醋拍盖滓灰挂灰勾油纯嘀行牙?,额头上沁出汗水,马浩的内心无比痛苦。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病危中的母亲,极度悲伤的马浩感觉自己再次陷入痛苦的深渊,迷茫与无助让他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没想到是,在马浩最痛苦的时刻,又是大学的残疾人同学们的关怀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希望。他们总是一有时间就和马浩聊天,宽慰他:“生活总是苦难多于欢乐,只有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才能勇敢的面对一切挑战。”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马浩渐渐明白了怎样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他重新振作起来,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母亲的病情,最终平稳地送走了母亲。
“基层工作,让我有了归属感…… ”
虚心向前辈学习的马浩,人缘极好。徐俊星摄
2003年马浩优异的成绩大学本科毕业了。毕业之际,马浩和同学们约定,今后无论何时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残疾人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有生活希望。
此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马浩都没有忘当年的约定,只要一有机会就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帮助身边的残疾人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浩越来越觉得应该为这份约定,这份责任作更多的努力。
于是,2009年,马浩最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辞职,专职从事社区残疾人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09年马浩终于如愿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从那一刻起,马浩就对自己提出了要求——一定要为社区残疾人服务好,让他们有希望、有尊严的生活!
马浩所在的法源寺社区是一个平房楼房皆有的老旧社区,社区内残疾人多,情况复杂,尤其是社区内的困难残疾人特别多,为了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马浩在社区老同志帮助下,调整工作思路,决定在调研的基础上引入精准帮扶理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内法源寺西里小区3号楼6门103号的刘宁是一位智力重度残疾人,其母因癌症去世,其父田秀山是一位精神残疾人。刘宁本人一直没有工作,父亲下岗,家中生活困难。马浩在深入了解情况后,经过细致分析,专门为她家制定了详细、精准的帮扶工作方案。
首先,马浩积极联系街道的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刘宁申请了低保,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之后,为了解决刘宁今后的养老、看病问题,马浩又多方协调,在区、街两级残联及社保部门的帮助下,为她办理了残疾人保险,使她今后的养老、看病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此外,由于刘宁和父亲都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家里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马浩又多方联系街道残联、社区帮困中心为她量身定制了家庭上门帮困服务。每周由社区帮困中心的志愿者上门为刘宁服务两次,内容主要是搞卫生,收拾家务等日常生活照料。
甚至为了及时了解刘宁的精神状况,马浩还定期与社区心理医生一起上门为她和父亲进行心理疏导,并主动安排他们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帮他们排解生活苦闷。经过几年的坚持,刘宁和父亲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刘宁逢人就夸马浩,“我们一家子多亏了小马,他可是我们家的大救星呢!”
在马浩工作的7年来,像刘宁这样的成功帮扶的例子还有很多,马浩总是把成绩归功于社区全体同事的齐心协力,“我们社区工作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苦付出,光我一个人啥事也干不了的!”
利用专长 让基层工作锦上添花
因为是“半路出家”,所以在工作中,马浩总是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新要求。随着工作量地不断增加,马浩逐渐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十分有限。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并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社会工作师专业职称。
通过系统的学习,马浩逐渐掌握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区工作中去。
在马浩负责的社区便民服务工作中,他把扶持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作为开展社区便民、为民服务工作的突破口,针对近年来社区便民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对接不到位,专业性欠缺等问题。马浩积极引进西城区睦邻社工事务所的专业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结合本社区实际,运用平台运作的方式创造性的成立了法源寺社区便民服务社,充分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整合、开发社区便民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至今,马浩所在的社区已经开发了全聚德和平门店主食厨房、社区中医诊疗服务站、新发地蔬菜直通车等十余个便民服务项目,同时引进了百姓阳光大药房、长安商场、回民医院等三十余个优质的便民服务商,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马浩带头组织的“便民菜摊”为社区的老街坊提供了便利。徐俊星摄
同时,马浩还与专业社工一起,对便民服务社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三社联动机制,在今年成立由社区志愿者牵头的志愿者服务队,全面介入到便民服务社的管理中去。由他们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运行便民服务社的日常事务,把便民服务社打造成,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便民服务社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很快的全面接管了便民服务社的日常运作,承担起了服务商对接,项目开发等工作。
目前,法源寺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发展到二十余人,全面负责每月便民服务周和便民服务大集的运作,并开发了许多居民满意的新项目。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实惠,大伙儿的心里都和喝了蜜一样甜,“马浩牵头办的这个便民服务社真给咱们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这小伙子真有两下子!”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马浩在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首都最美社工”。面对工作7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马浩看得很坦然,他说我只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承诺而已,“希望残疾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有尊严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