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竹编舞龙”,最终制作完成的舞龙长度为83.40米,2019年荣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竹龙含鳞片2780片,直径56厘米象征56个民族,共由80余人耗时112天编制而成,共用慈竹1.8吨。
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民间工艺,青神人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2000年5月青神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8年,“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_刘柳
摄影_张西蒙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乐高速,不到1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青神县,公路两旁种着一排排整齐的竹子,由近及远是大片连绵的竹林。这里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故名“青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神竹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现有史料,早在唐代,青神县就有对竹编的文字记载,古人用竹条编竹席坐卧,编簸箕养蚕,编筐盛物,编扇子纳凉。竹子挺拔刚劲,四季青翠,虚心有节。苏东坡曾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经典名句,青神作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也被认为是他与初恋相识之地。
靠山吃山,靠竹用竹。选竹、砍竹、剔竹丫、锯竹、刮青、开块、启篾、刮篾,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青翠的竹子在青神人民的巧手中,变成一缕缕薄似蝉翼、细如面线的竹丝,继而变成竹编艺术作品。从全县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小小一根竹,成了助力当地人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最好资源,这其中也有残疾人的参与。
1968年,陈云华(前排右二)在青神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40多年间,他的竹编公司已带动周围18个乡镇5000余人就业。
从用具到艺术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就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青神人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拦岷江水灌溉农田。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成,样式精美。民国时期,以竹扇为代表的竹编工艺水平有新的发展,能够编花、编字。改革开放后,青神涌现出一批艺术素养较高,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匠人,把竹编从实用推向了兼具欣赏性的艺术层次,其中的“龙头”当属陈云华。
陈云华学竹编是因为吃不饱饭。1947年,陈云华出生于眉山市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年家中贫困,茅草屋四处透风,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陈云华的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篾匠,常常走乡串户为乡亲们编制生产生活用具。为了让小云华吃上一口杂粮“百家饭”,爷爷外出做活时就带着他,耳濡目染下,陈云华从小就对竹编技艺非常感兴趣。6岁的陈云华在爷爷的指导下,自己砍竹子、起篾,编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生计窘迫,13岁的陈云华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除了打柴,陈云华就靠编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出售来帮助家里维持生活。
1968年,陈云华所在的村子筹办了青神第一个竹编作坊,3年的时间,陈云华和另外20来个青年一起参加了编制工作,产品售卖后,为村里换回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1984年,陈云华被调往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任校专干,具体工作便是开办竹编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全由陈云华一人教授,将从选竹、刮青、分层、撕篾到编织人字笆、熊猫扇等自己摸索出来的全套技术教给学员。同年,陈云华创办竹编工艺厂,把培训班里品学兼优的学员集中起来,正式开展竹编生意。
培训过的学员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下肢不便的残疾人,徐建兵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徐建兵在青神出生,14岁时股骨坏死造成下肢残疾,也因此辍学。简单康复后,徐建兵决定学一门手艺,于是来到了陈云华的竹编培训班,徐建兵手巧,学得也快,培训期满后就能自己编制了。
之后他继续和陈云华学习编织“龚扇”竹丝的技术,启竹丝就是第一道难题。磨刀、垫子的平度、光度、刮篾时篾层与刀口的角度等都要精上更精,撕刮了近百竹篾后,徐建兵才成功刮出第一片光亮如绢的极薄篾层。
将1厘米宽的篾层均匀分出12到22根竹丝又成了徐建兵的新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云华拿来自己发明的分丝排针教徐建兵使用,那是两片小木板,将12号的绣花针压在中间拿丝线缠紧,按照需要的间隙排列针头,压在竹篾上均匀用力,一拉就能成功分丝。
竹编工艺十分繁琐,每道工序必须精细严密,像分层分丝这些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
青神人关于竹编的发明,除了排针,还有钩针。每厘米10丝以内的竹丝还可以用手挑拣,然而越分越细的竹丝根本无法用手指拣蔑,起初是用大针针尖来挑拣但是速度太慢,后来改用小刀,竹丝却很容易滑落。直到一次,陈云华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织毛线帽,用的是20厘米左右的钩针,既方便又灵活,被勾住的毛线还不容易掉出去。他立即找来一只毛竹筒,照着样子做了一枚钩针,试用有效后就打模量产。
排针和钩针是青神竹编最重要的两样工具,有了它们,竹丝不再囿于“便于挑拣”的约束,可以更加细分,人们编织起来也更加快速便捷,很多精细的图案都得以完成,让青神竹编有了从立体到平面、从实用到艺术的飞跃。
非遗脱贫成果
青神县以竹为媒、联通世界,不断扩大版权?;こ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2019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41亿元。依托竹编“千人培训”计划,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方式重点针对版权知识开展教育培训,共培训学员5万余人次,带动10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发展竹编等特色产业。青神有各类残疾人1.5万名,占总人口的7.5%,目前,全部建档立卡残疾人均已脱贫摘帽。
一图换一“城”
让青神竹编声名鹊起的是一幅《中国百帝图》。
1991年,陈云华作为竹编艺术代表参加了港澳台民间艺术团组织的交流活动,他带去的作品就是这幅“百帝图”。到了展会结束的那天,陈云华正在收拾自己的展位,一位美国人径直走到他的面前比划着不知道说些什么,旁边负责保洁的女士帮忙翻译:“他想买你这幅画,问你多少钱?!背略苹涫敌睦锊⒚挥械祝蕴接兄诖兄?,他接过美国人递过来的计算器,按出了48000的数字。美国人看后转身就走了,陈云华想着可能自己开价过高,把人吓跑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那人拎着一个黑色牛津布袋回来,里面装着一摞摞的美元现金。陈云华没想到对方竟然觉得自己说的是美元,草草清点之后就跟着团队返程。
这样的经历让陈云华深刻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的市场价值,这不仅是青神的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是值得全世界都为之叫好的。他脑子里开始建一座“竹艺城”,把竹编文化、竹编培训、旅游业结合起来,“不光是我,青神人都应该接住这份福泽,不求他们成为竹编大师,只求通过竹编教学,让大家包括残疾朋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尽可能地拓宽就业渠道。我要帮残疾人走完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p>
陈云华把这笔约合人民币40余万元的“意外之财”全部投入到竹艺城的建设之中,1994年,竹艺城正式对外开放。
以竹艺城为中心,带动了整个青神的竹编生意节节高升。2005年,在外跑了几年竹编生意结果不甚理想的徐建兵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开设自己的门店好好钻研竹编精品。从信用社贷了款、组织了几个在陈云华那培训时结识的好兄弟、初期招揽22名残疾人员工,“年轮竹艺坊”就这样开起来了。
顶着陈云华宣传出去的“青神竹编”的名气,徐建兵的推销之路还算顺利,为了拓宽销路,徐建兵带着编织产品跑遍了附近的风景旅游区:乐山大佛、眉山三苏祠、成都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一个个地方跑下来开设展销门店,“青神竹编是永远的朝阳产业?!?/p>
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竹编套绘三大类3000种的庞大产品体系。(图_Bentu项目)
一竹抵万金
“夹道万竿成绿?!?,青神森林覆盖率接近50%,全县竹林面积达到20万亩,竹产业也跻身县城三大产业之一。竹艺城不仅成为青神县的地标,也是当时青神的年轻人们都愿意去“镀金”就业的地方,韩学军曾是其中一个。
5岁时,韩学军因患骨髓炎,右下肢残疾,作为和徐建兵一样全县最早一批从事平面竹编艺术的手艺人,韩学军虽然没有坚持从事相关职业,但也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获得了由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颁发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证。韩学军1990年就开始学习竹编,第一幅作品《隐形观音》就卖出了1200元的高价,“这是我靠竹编获得的人生第一桶金?!钡ド闹袼客ü煌慕嵌缺喑龅墓垡敉及冈诠庀叩恼凵湎率币毕?、栩栩如生。
通过青神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竹编培训班,兰和平(前排右一)、韩学军(后排右二)等很多残疾人都在徐建兵(后排左三)的“年轮竹艺坊”获得过工作机会且大多实现了居家就业。
2011年,韩学军受聘成为县残联驻南城镇残疾人专干,县里百余名残疾人都在她的宣传引导下参与了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竹编培训?!爸癖嗍屎暇蛹揖鸵?,我想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残疾朋友能够自食其力?!?/p>
2012年春节后,青神县委县政府再次举办竹产业工人免费培训,韩学军通过登记的信息找到了因小儿麻痹症而高位截瘫的兰和平。
兰和平的老公是一位智力障碍者,两人靠收破烂和偶尔卖些藤编勉强维持生计。即使身体不便,兰和平也要走街串巷去收破烂,老旧的手摇轮椅时不时链子就会掉出来,丈夫表达能力不好也算不清楚账,除了一些体力活,里里外外都要由这个身高不及1米的女人操持。生活的磨砺压弯了她的嘴角,生怕被别人看不起的她,脸上总是带着警惕的神情。兰和平的家是独栋小白楼,门脸宽敞却时常门房紧闭,不仅是因为家里还堆着一些收来的废旧怕被偷走,也是因为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她把最狼狈的一面展示在大众面前。
看到了韩学军的成果,也想要学一门手艺的兰和平马上决定参加培训,3个月后,兰和平已经成为掌握12丝编织技术的合格技工,结业后,她第一个报名竹编提高班继续学习更加高阶的平面竹编,学成之后,兰和平通过介绍来到徐建兵的竹艺坊,脱贫之后的月收入有2000多元。
剖蔑、分丝、编织,一人一蔑,经纬纵横,这是兰和平现在天天都在重复的日常,之前永远关上的家门现在完全敞开着,一条长凳横在门前,蔓蔓竹丝层叠交错,一坐就是整个白天。徐建兵最近接了几单做灯笼饰品的活儿,兰和平把一些物料带回了家,编好的红色灯笼堆在门口,映着白墙显得像过年一样热闹,“竹编是我一个新的开始,不仅帮我脱贫致富,我也传承着这个传统技艺,现在还能教一些新来的姐妹。作为青神人,我很骄傲?!?/p>
在青神,像徐建兵开设的“年轮竹艺坊”一样的竹艺作坊有很多,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残疾人居家就业的需求,经培训人员就业率高达82%,人均年增收5000元。徐建兵保持着创业时的初心,门口贴着的招聘启事上依旧用大一号的字体写着“残疾人优先”。如今青神1500位建档立卡残疾人已经全部脱贫摘帽。
青神竹编所用的竹子多是慈竹,竹筒长、节稀、纤维长 拉力好、韧性强、易于启篾丝,耐水、耐酸、耐碱可以进行多次操作而柔韧不断。与散生竹不同,慈竹是一种丛生竹,没有横行地下的竹鞭,而是靠竹秆基部两侧的芽萌发成竹笋,长出新杆,新竹从老竹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看起来像是一团团聚在一起。
正如团结互助的青神人,老带新、师带徒,将环绕着这座小城的竹林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人参与,脱贫致富一个不少,竹丝可抵金丝,青山已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