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期间,残疾儿童及其家长面临着特殊的心理考验。处于康复期的残疾儿童,本来就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抗疫期间需要长时间待在家里,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家长们长时间面对孩子,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相关专家,针对残疾孩子的不适行为和情绪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
文_祁长凤
关于不适行为
残疾儿童往往会伴随着许多不适行为,而这些行为跟孩子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们对孩子不适行为的矫正,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为问题,而是针对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去干预。
在对孩子的不适行为进行矫正之前,家长需要做一些行为分析,探究一下行为的原因和功能。一般来说,孩子行为的功能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他想达到沟通的需求。二是他困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通过异常行为来表示。三是逃避、对抗。四是他不舒服了。
了解行为的功能之后,家长要学会强化的方法。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让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得到强化。对不适行为尽量采取消退的办法,也就是尽可能忽视,不要过多的去管理干涉,如果出现一次你就说一次,等于在进行强化。
家长要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强化物。强化物有很多,可以是各种实物,比如糖果、玩具;可以是鼓励性强化物,比如表扬、抚摸、拥抱;可以是活动性强化物,比如孩子训练累了的时候,可以说,奖励一下,玩几分钟放松一下;可以是象征性的强化物,比如分数、小红花,或者代币物品;还有一种内在的强化物,就是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孩子体会到他表现出好的行为时的感觉。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对家长的提醒:
1.跟孩子互动之前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保持情绪稳定。2.客观评价自己和孩子,接受孩子的现实状况,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如果不接受孩子的现状,把康复训练的目标定得不合适,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不适合他发展的道路上,不仅康复目标实现不了,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平时我在给孩子做训练的时候,发现孩子很多优点,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却说,您说的这些优点我们都没有发现。所以家长要努力寻找孩子的优点。4.要多用正面语言,少用负面语言。5.情绪和行为问题矫正需要一个过程,态度要保持一致。6.对疫情要有客观适当的评估,不过度恐慌,也不要轻视,必要的规定一定要遵守。
关于情绪问题
很多残疾儿童在家里,尤其在家人面前容易爆发情绪问题。比如,经常耍脾气,以情绪表达自己,用情绪控制家长。很多家长一看到情绪问题,比如孩子哭了,就没办法了,为了让孩子安静(有些残疾孩子大哭大闹会引起一些其他疾病,如癫痫的发作),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长此以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所以教孩子认识、理解、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
在训练残疾儿童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要让愉快作为孩子的主导情绪。还有一个原则,当孩子有情绪表现时,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弄清为什么会这样,启发孩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要让孩子懂得以下内容:首先,让孩子认识情绪,知道情绪是存在的,有情绪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情绪。其次,教会孩子觉察辨识情绪。比如说,妈妈不开心了,或者爸爸看起来很痛苦,他怎么了,原来爸爸手受伤了,他很疼。给情绪起个名字,让孩子知道每一种不同的情绪。第三,让孩子懂得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告诉他,你不开心了,妈妈也就不开心了?;挂嫠咚?,如果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比如爸爸痛苦了,是在旁边看着?是和他一样痛苦?还是要安慰一下,帮助他人情绪好起来?第四,让孩子知道,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说,妈妈进来了,小朋友你很开心,但是其他人开心的程度会不一样,爸爸只是笑了一下,奶奶也许只是点点头。最后,让孩子逐渐学会恰当表达不好的情绪。在恰当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用肢体动作,告诉大家你不开心了。
举例说明:
我在训练孩子时,也常常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情况,尤其是孤独症孩子,情绪很激烈,甚至有时候会自伤。遇到这样的孩子,第一步,我一般先认可孩子的感受。我不会说:“宝宝你别哭,这有什么啊?!被蛘摺氨ΡΓ慌虏慌??!倍怯谩岸骰盗?,宝宝伤心了”或者“你的感觉很不好”等这样的语言,先认同他的感受。第二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弄清楚他情绪爆发的原因,对他说,原来你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第三步,让孩子情绪变好。帮助他解决导致情绪不好的那个问题,跟他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并在合适的时候提供帮助。
举个例子:有一个孤独症孩子在我们科室做训练,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颗麻糖,他的妈妈想让他分享给我。于是他咬了一大口麻糖,又从嘴巴里吐出来,要给我吃。他的妈妈看到后,就打了这个孩子,孩子就开始哭,边哭边咬自己的胳膊,怎么劝都不松口。我对他说:“宝宝你刚才伤心了, 是因为什么呢?”紧接着又问:“你想吃麻糖,又想让阿姨吃麻糖,对不对?”孩子说,是的,是的。我又对他说:“你想把咬下来的麻糖给阿姨吃对不对?”他又说是的。此时他的情绪基本平静下来。这个时候,我给了他恰当的处理方式,告诉他,可以把麻糖掰成两半,一半自己吃,一半给阿姨吃。
第二天,他来了以后还是把麻糖先放嘴里,但是没咬,这时候他又开始大哭。为什么哭呢?因为他已经知道放在嘴里咬下来再给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他没有做好,因为这个没有做好,他又大哭起来。我跟他说:“宝宝,你又哭了,又伤心了,因为你想给阿姨糖吃,但是你没有做好,是不是?”他说,是的。这时候我给他一个提示,他知道,应该掰开。第三天,他还是哭了,是因为,他知道要掰开,他也掰开了,但掰碎了,我又一次先认可后分析,然后教给他方法。经过几次以后,这个孩子终于学会了如何分享东西给我吃,他很高兴。以此类推,当孩子自己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他自己平复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