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孩子往往会存在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让家长和老师们苦恼不已。然而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多是孤独症谱系孩子广泛存在的交流障碍、认知能力和社交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期邀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相关专家,对孤独症谱系孩子一些典型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解析,为读者提供参考。
张默墨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祁长凤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治疗师
文_张默墨 祁长凤
【家长来信】
我家孩子今年5岁,因说话口齿不清到医院就诊,却意外被诊断为孤独症,智力测验显示智力落后。
孩子能说话,可以表达基本需求,比如“我想吃饼干”“我肚子疼”等;也能明白和完成简单任务,比如“把毛巾给爸爸”“把鞋子拿过来”等。但是说话时会有奇怪的语调,与家人简单对话时也会出现很多逻辑问题。不主动与同龄小伙伴玩游戏,偶尔被动参与游戏也会表现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耐心等待、不排队、冲撞小朋友等情况。从4岁开始,出现对家人和同龄伙伴的推、撞、打等攻击行为。在家里,稍有不被满足就会大喊大叫、哭闹、满地打滚儿,有时还会出现莫名其妙地闹情绪、摔东西等情况。
爷爷奶奶怕孩子哭闹,对他的要求基本上无条件即时满足。我和孩子爸爸虽然知道不能这样,但迫于老人的压力,最后往往也就拗不过孩子了。长期这样的交流互动方式导致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打人、摔东西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让全家人很苦恼也很无奈,是我们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解析】
小A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成因
我们暂且称呼来信中的孩子为小A。孩子任何情绪和行为的产生都有它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小A的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从来信中得知,小A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通常语言表达困难的孩子在出现生理需要、安全感缺失、逃避困难等情况时,首先想到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闹、打滚儿这些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来信中还显示,小A存在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大部分孤独症孩子都存在的情况。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孩子与外界沟通存在障碍。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语言,而自身语言表达困难又会限制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情况下,使用一些过度的肢体接触来代替语言,对小A来说是更简单和快捷的沟通方式,而这种方式反而会引起沟通不畅,继而就会产生哭闹、打滚、推撞他人等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从来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小A存在明显的社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障碍,这也是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症状之一。他缺乏与同龄小伙伴交流的需要,在被动交往中,没有掌握和同龄孩子交流互动的正确行为方式,导致建立同伴关系困难。缺乏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自己无法理解其他同龄伙伴的想法也不被同龄孩子所理解,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情急之下,小A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和不恰当的肢体接触,也就出现了家长所看到的不会排队、冲撞、拍打小伙伴等情况。
来信中家长表示,小A有时候并没有实质性的需要,也会突然闹情绪、摔东西、攻击家人,但其实这个时候他可能是因为家人没有及时关注自己而产生了焦躁情绪和适应不良行为,以此来获得成人的关注。
另外,家长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也会加剧孩子的适应不良行为。比如,孩子初次尝试用哭闹和喊叫来表达需求和想法的时候,家人如果给予了及时回应,使哭闹变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获益行为,孩子自然认为只要哭闹、大声喊叫就可以快速得到想要的东西,他自然就学会并反复使用这样的行为作为表达需要的首选方式。
可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1.根据患儿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了解孩子认知和交流的能力范围,尽量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熟悉的行为习惯。对于复杂的交流信息,家长要进行分解和辅助,帮助孩子理解和沟通。同时,家长要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梢酝ü现盗?、交流语言学习、视觉提示等方法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当孩子能够理解他人语言幷清晰地表达情绪、想法和需求时,就会把使用情绪和行为的表达方式转换成语言表达,从而减少发脾气或攻击他人等行为的发生。
2.提高患儿社交能力。我们可以使用社交故事法、情景教学法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提高社交能力。孤独症孩子与同伴互动时的“推”“撞”“抢”等行为有时候代表着“你好,我想和你玩”或者“我也喜欢这个玩具,可以借给我吗”。家长要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通过示范辅助教会孩子使用应答式语言和恰当的肢体接触,与他人建立正确的互动关系。在患儿与同龄儿童共同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陪伴或辅助患儿完成排队、轮流、交替等等待的过程。在困难情景下通过示范和模仿,教给孩子学习如何求助于成人或者同龄伙伴。
3.消退适应不良行为,强化适应性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帮助孩子消退适应不良行为,建立适应性行为。当孩子有需求和情绪时,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建立一个明确的规则: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才能够被满足,哭闹是无效的行为。如果孩子坚持采用哭闹、喊叫、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需求时,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不要对适应不良行为产生过度关注或者明显的情绪波动。整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平静地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当孩子用任何被允许的方式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时,要及时强化和满足孩子。
具体到小A的实际情况,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和技巧:
一致性原则。小A的家庭存在“隔代教养”问题,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所有家庭成员必须保持一致态度和方法,统一标准,避免孩子因为混乱、不知所措而产生明显的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这是保证行为矫正取得成功的前提。
消失爆发。在行为矫正的初始阶段可能出现“消失爆发”的情况,是说孩子在被拒绝或者没有及时被满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哭闹得比之前更凶更久,家长要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务必坚持已经提出的要求和原则。
延迟满足。当孩子理解和表达能力稳定提升后,家长可以尝试使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比如,当孩子穿好鞋子站在门口准备出门玩,妈妈可以告诉他:“你需要站在原地等待一分钟,然后我们再出去。”延迟满足的方法可以使小A适应性行为出现频次越来越多,维持时间越来越久,从而培养他的耐心和自控力。
(本栏目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协助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