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后与犯错误的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掉缺点。
文_屈芳荣 武海琴
残疾学生较健全学生而言,教学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而智力残疾学生,因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教学管理的难度更是加倍的。很庆幸,2017年我接管启智班新生时,武老师作为副班主任和我搭档,我们共同面对难题并思考启智班教育教学的方法。随着与启智班孩子们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发现一味的赞扬、妥协和包容并不一定正确,有时甚至会纵容孩子的坏习惯。
事实上,适度的惩戒不仅可以帮助智力残疾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有助于他们身心成长,甚至受益终身。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让教育惩戒有“法”可依。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要想让启智班教育惩戒有的放矢,记住“三要”口诀,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要”先鼓励和肯定
在特校,启智班学生刚入学时,由于年龄较小,行为和认知能力较弱,因此不少孩子的行为习惯都不太好,比如上课随意说话、做小动作,甚至肆意在教室里追跑等。其实,这种情况在普校低年级也比较常见,只是出现这个问题的孩子比较少,且管理起来效果立竿见影。然而,在特校,特别是启智班,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又因孩子能力差异较大,因此教学管理的难度非常大。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直接采取惩戒措施,容易打击残疾学生的自信心,作用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通常采用“先礼后兵”的方法,即先通过讲道理、鼓励加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严于律己。通常在上课前,我们会首先向全班同学宣布严格的课堂纪律,告诉孩子们:“如果哪个同学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老师就会点名批评或者罚站喽!”正式上课后的10分钟,课堂纪律一般保持得还不错,但是没过多久,总有个别学生不听话。一次,班里一个名叫乐瑶(化名)的中度脑瘫男孩,忍不住离开了座位,甚至还跑到一个女同学身后拉人家的头发。发现这个情况后,我没有立刻点名,而是先用眼神示意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乐瑶领会到我的意思后,立刻羞红了脸,很快就自觉回到自己的座位。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道:“乐瑶同学今天非常棒,知道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哦!”
从此以后,乐瑶上课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成绩也比较稳定。经过大约两周时间的反复调整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到上课姿势端正,认真听讲,鼓励和肯定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又?;ち撕⒆拥淖宰鹦模〉昧撕芎玫男Ч?。
“二要”至少给三次警告的提示
即便到了必须惩戒的地步,由于启智班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学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基于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觉得在正式惩戒之前,给予残疾孩子三次警告提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可以给孩子一个知错就改的机会,又可以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接受能力。
我们学校高职班的史小月是一个轻度智力残疾孩子。五六年前她刚来特校的时候,喜欢“拿” 同学和老师的东西,从开始无意识地拿到后来有意识地拿,从最开始拿吃的到后来拿物品和钱,小月的胆子越来越大。刚开始,老师们认为孩子很可怜,自己智力残疾,没有妈妈,爸爸还是严重的精神残疾人,所以总是采取包容的态度来说服教育,但是看着孩子错误行为一再升级,我们决定先给她三次口头警告,如果实在没有效果,再惩戒也不迟。
于是,我们找到带课老师,一起和小月谈心,并明确地告诉她:“小月,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老师会给你三次警告,如果第四次再犯错误,你就要在全班同学面前罚站,还要写自我检讨哦!当然了,如果这个学期,你能改掉不拿别人东西的毛病,老师还会奖励你,送你一个小礼物哦!”谈话结束后的一个月,小月又犯了两次错误,老师言出必行,给了她两次严肃的警告后,再一次提醒她:“再犯最后一次错误,老师真的要惩罚了!”终于,小月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下决心彻底改掉坏毛病,真的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如今的小月,还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非常阳光积极,学习成绩也一路上升。
小月让我们认识到三次警告对于犯错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通过一次惩戒就想彻底地改掉坏毛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智力残疾学生呢?三次警告,给予了智力残疾学生一个循序渐进改错的机会,更符合教学实际情况,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
“三要” 惩戒后记得及时沟通
关于惩戒的具体措施,建议教师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内容,按照具体教学情况酌情处理,在此不加以赘述。我们想说的另外一点,就是在惩戒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和学生沟通。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知道其实惩戒不是最终目的,教育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的缺点,加以改之,而这一点对于智力残疾学生尤为重要。
由于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学生,所以沟通的方式更要讲究一些。首先,沟通的语气要柔和,眼神要温柔,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并不会因为她(他)犯了一次错误,就不喜欢或者讨厌她(他),相反的,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另外,要掰开了揉碎了把孩子的问题讲明白,甚至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错误是什么。 我们班10岁的智力残疾孩子硕硕(化名)好几次故意把班里的花盆打碎,老师给了他三次警告依然不见效,只好采用了罚站的惩戒措施。下课后,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他,刚开始硕硕还不承认,直到我们给他看了监控才不再争辩??醋潘呛斓男×澈陀行┎环难凵?,我们讲了《木偶奇遇记》的童话故事给他听,最后告诉他:“无论什么原因,犯错了不怕,敢于承认错误,改掉错误才是最重要的。”听完故事,硕硕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并向老师保证以后再也不搞恶作剧了,事实证明,他真做到了。
最后,设定一个改错后的小奖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的主动性。比如我告诉班里刚刚因为破坏课堂纪律受罚的浩浩:“只要你今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每节课都会奖励你一张阳光少年卡片,等到学期末就可以兑换想要的礼物了。”从那以后,浩浩的变化特别大,每次上课时,他都会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听课。每当下课领到阳光少年卡的时候,他都会很自豪,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放进阳光少年成长袋里面。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耐心、爱心、包容心,也要靠适度的惩戒来强化,更需要惩戒后的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