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欢
3月12日,视障人士张女士和王先生携手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全程无障碍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和许多新人一样,他们已经提前在无名指戴上了象征幸福承诺的指环,而稍显不同的是,他们面前的结婚誓言上,一个个盲文凸点排列有序。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张女士熟练地用双手指尖“阅读”着这份特别的文件,和爱人一起许下携手一生、白首不离的爱情誓言。据悉,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第一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结婚登记制式文件,也是全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格式版结婚登记告知单、结婚誓言。
张女士和王先生均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王先生勉强能看清大字,张女士则只有微弱的光感。得知两位新人的视力状况后,西城区民政局主动设立绿色通道,并特别商请中国盲文出版社制作了盲文版、大字版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确保无障碍格式结婚登记制式文件规范、权威。
这一创新举措,既是对去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积极践行,更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作为我国首部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该法对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了专章规定,公共服务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备和辅助器具,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服务。
据统计,在我们身边平均约82人中就有一位视障人士。庞大的视障群体,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他们不只是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既要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又要与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拿到了全国首份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指尖触摸着起伏的盲文,王永澄感慨道:“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p>
婚姻中的仪式感不可或缺,它是表达爱的具象行为,更激发着夫妻对家庭、婚姻的责任感。而婚姻生活最具仪式感的时刻,正是双方得到法律认可、宣誓领证的环节。相比健全人,残疾人走入婚姻更为不易,某种程度上,他们更需要仪式感的慰藉。新娘张女士日常从事盲文编译工作,虽然天天都在“读”书,拿到盲文版的结婚誓言,感觉仍是不同,“既熟悉又温暖,用指尖触摸誓言,再和爱人一起大声念出来,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爱情的神圣?!币环荨懊玫健钡慕峄槭难裕桓隹此撇黄鹧鄣南附?,给他们带来便利,也带来尊严。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结婚登记,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私事,共同印证了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的进步。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前行路上,每帮助残疾人跨上一级台阶,就能让他们大胆地往前走一步。首份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的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折射的是国家扶残助残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的日益浓厚。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残疾人权益落实落地,更多的幸福等待着被记录与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