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这是一个因生命的遗憾和苦痛而造就的特殊群体。
因为残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考验。但是他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尊严,他们不想成为社会的包袱,也希望通过劳动自食其力。
一直以来,就业门路窄、技术贫乏和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三大障碍。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致富梦想,静海县积极寻求破解之法,大力扶持发展残疾人助残基地,探索出一条扶贫助残的新路子。
变输血为造血
打开致富之门
2011年初,静海县因地制宜,确定了“政府搭台、两权置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的建设指导方针,并以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帮扶机制新转换为目标,首先选择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所涉及的梁头、王口、台头、独流4个乡镇16个村街,启动扶贫助残基地建设。
这个基地由政府投入基金两亿元,建设高标准种植、养殖棚舍和配套设施,受扶持的残疾人不用出一分钱,每个残疾人以土地入股形式入社,合作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经营”的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据了解,目前已建立8个专业合作社,其中种植业3个,养殖业5个。共建设食用菌大棚154个,鸡舍48栋。助残基地所涉及的16个村街残疾人,实行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全部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385名残疾人入社,其中在合作社就业的有53人。
建设这个基地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形成一个变输血为造血转变的良性机制;第二个目的就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解决残疾人家庭所面临的生活困难,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把?;ど ?/p>
“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每个入社残疾人、五?;Ы怨扇ㄐ问饺肷缤恋?亩,目前8个林下合作社共流转置换土地770亩。按实际效益计算,入社残疾人每年可获得收益5000元,入社并就业的残疾人收益可达2万元左右。入社的残疾人不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通过参与社会生产,赢得了自身尊严,实现了人生价值。”静海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吴华文说。
实践证明,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风险利益共担,保证了基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也形成了扶贫与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更重要的是,此种帮扶模式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残疾人以土地为股权的稳定收入,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稳定就业
服务一 政府出资建设食用菌大棚、鸡舍、供电供水、办公用房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偿为基地提供菌棒、鸡雏等生产资料,为扶贫基地提供了基础保障。
开车从静海城区向西北行驶,沿静台公路一路西行,大约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位于林海中心区域的富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蛋鸡养殖场,只见一座座标准化的鸡舍整齐排列,一只只壮硕的柴鸡在林中草地觅食。工作人员在林间不停地穿梭,正拿着篮子捡鸡蛋。在离养殖场不远的地方,记者看见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齐有序地搭建在林地间,农户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
富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瑞华告诉记者:“富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是由199名残疾人合办的,残疾人可以用自家的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在林海的种养殖业经营,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就安排在林海打工,没有劳动能力的就等着每年分红。”
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林海工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林间养殖鸡鸭,另一种是在林下种植食用菌。王瑞华等人经营的养鸡场,就是由18名轻度残疾的村民负责喂养清理。
正在林子里忙着捡鸡蛋的梁头镇谷庄子村残疾人郝秀英告诉记者:“俺们不用出一分钱,棚和设备都是政府建的,上班前,还统一给我们做了培训,平常日子也总有技术员过来指导。”当记者问到产品销路时,郝秀英说:“那更不用操心了,合作社就都解决了。我们每个月拿1200块钱的工钱,年底还有分红。”
服务二 大部分残疾人文化素质低、技能低、就业能力差,因此从技能上予以帮扶,是促进残疾人脱贫的重要一环。
静海县残联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所长张殿清介绍说:“从基地建设一开始,我们就对全体社员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目前已累计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5次,合作社负责人培训3次,现场观摩会6次,通过培训使残疾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适应了基地生产、生活。”
7月5日上午,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孟文等一行来到台头镇一堡村园盛林下食用菌合作社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为即将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现场培训。只见该村残疾人于卫会一边认真地听,一边把温度、土壤环境、开棚时机、采摘注意事项,一一记在本子上。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发展的,考虑到这些残疾人对种植技术大都不熟悉,为此,在培训会结束时,王孟文还专门强调了食用菌与种植果蔬相比较的优势:不占耕地面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技术容易掌握的特点;当年投资即可见效,投入生产比大都在1:3到1:5,最高达到1:10以上,比较效益远远高于其他作物。
培训结束后,于卫会满怀感激地说:“政府想的真是太周到了,我们这些人好多都是很多年没参加工作了,当时听说建了助残基地,我就想,就算是去上班,我也不会干啊,以前倒是种过菜,可是养鸡、种食用菌却不会,没想到,上班之前还给我们培训,真是帮人帮到底了,现在啥都会了。”
服务三 技术人员对食用菌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对鸡舍进行消毒和防疫,为扶贫基地建设提供技术。
“蘑菇出现部分腐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棚内的温度太高了,要注意通风,还要注意保持湿度。”见到王孟文时,他正给残疾人做技术指导。“王指导员,我负责的那两个棚蘑菇长得不如别的棚多是怎么回事?。?rdquo;台头镇一堡村残疾人岳树军发出了疑问。王孟文听说后即刻赶到她的大棚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是增加光照;二是提高湿度;三是袋上打孔。哪个环节不做好都不行。”
岳树军说:“刚才听了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使我顿开茅塞。虽然也种很长时间了,但各个环节的管理,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比如说通氧、温度的控制、湿度等还缺乏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次讲课,使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
此外,静海县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等部门对基地产品全部实行包销,确保基地产品产的出、销的快、有盈利。
提供项目帮扶自主创业
去年以来,静海县实施的由政府搭建产业平台,组织残疾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既解决了残疾人就业,又增加了残疾人的收入,今年该县又在原来“合作社+农户”的基础上引进了公司运营模式,形成了“公司+残疾人合作社+残疾人养殖户”的运作模式。
“引入公司的模式就是为了让助残基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残疾人种养殖户的收益更有保障,同时也实现了残疾人由产业工人到老板、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静海县农委主任王凤水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为:由残疾人合作社为管理运作主体,投入周转金,实行订单生产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禽苗、统一供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财务管理。
对于这个模式,王凤水主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计划发展2个散养鸡种植户和2个肉鹅种植户进行示范经营。养殖规模为:散养鸡6000只,饲养成本为每只100元,肉鹅8000只,饲养成本为每只60元,两项合计需用资金108万元;租赁场地和禽舍需资金10万元;前期设施设备投资15万元,养殖所需周转金共计133万元。散养鸡养殖效益为每只70元,这样算来,每户年可获利21万元;肉鹅养殖效益为每只23元,饲养周期75天,年饲养2批,户均获利9.2万元。
在这种模式下,前期由政府提供资金,随残疾户获利,周转金投入逐步减少。具体为:第一年全部投入;第二年政府投入与农户投入比例为7:3;第三年为3:7;第四年完全由农户投入。这样残疾户就完成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王凤水主任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已经起到了辐射到户、带动到人的作用,被安置和辐射扶持的残疾人,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我们仍需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据了解,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全覆盖,静海县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努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多渠道争取资金,为基地建设提供保障。三是依靠科技、教育扶贫,使残疾人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就业,从而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从业、就业,实现扶贫基地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全覆盖。
自食其力重拾生活信心
每天早晨7点,静海县梁头镇辛庄子村41岁的残疾人冯寿云就早早起床,收拾完屋子,为一家人安排好早点,匆匆装上一盒午饭,骑上她的宝岛电动车就直奔静海县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设立的扶贫助残基地。“冯大姐,这么早就出去???”“上班去!”对于街坊邻居们的疑问,冯寿云终于可以自豪地回答了。
基地每天8点上班,但冯寿云总要提前到达半个小时,她说:“心里总是惦记着地里的活儿,在家呆不下去。”一句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了冯寿云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和热爱。
冯寿云是静海县梁头镇辛庄子村村民,由于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疾病,使她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结婚后一直在家里做家务、照看孩子,冯寿云说:“虽然我有残疾,但是不挡干活,有时心里想不比你们这些正常人差,但有的时候人家就是不认可,很难找工作??醇思叶既ド习?,俺这心里羡慕死了。”
冯寿云是静海县扶贫助残基地里的第一批员工,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在这工作,一点也不累,而且是残疾人,大家平时相互帮助,腿不得劲儿的手多干点儿,手不得劲的腿多干点儿,也挺开心。”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她比以前自信多了:“现在政府给搭了这样一个平台,一个月可以拿一千多块钱,到了年底,干得好了还有分红,多好啊。原先没有展示的机会,现在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干得特别有信心,我们比正常人那劲儿下得更大。”
看到冯大姐跟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述,站在一旁的权淑玲也忍不住插上了话:“俺是十多年前在企业上班不小心失去右手的,虽然只有一只手,但是俺脑子清楚,很多活儿都能干,可是一找工作就不成功。”权淑玲告诉记者,这些年多次求职经历几乎让她丧失了所有的就业信心。“人家经理啥话都没说,就告诉俺,‘我知道你很多活都能干,可是我看你在我这厂里干活,心里不落忍。’一句话说得俺心里啥滋味都有。”就这样,权淑玲一直没有工作,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少负担。
如今在扶贫助残基地工作,每个月拿着固定收入,权淑玲打心眼里知足,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是扶贫助残基地为俺提供了劳动岗位,让俺重拾起生活的信心!”
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出台扶持政策,上马农业项目,取得显著成绩,为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构建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不能忘记其中一部分弱势群体残疾人,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与帮助。
农村残疾人是农村社会的底层百姓,他们生存手段弱,经济基础差,缺乏与身体健康的一般农民竞争的能力。必须有外力条件的扶持和帮助,才能改善其生活条件。为扶助残疾人,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大都有一些照顾残疾人的政策和措施,不过,这些措施多是直接输血的办法,即给予残疾人一定的钱和物的经济帮助,虽然解决了部分生活问题,但是难以解决其穷困的根本痼疾。
助残必须改变由外力帮其输血的办法,主要在帮其自身造血方面下功夫,实现残疾人自力更生的致富目标。这样做既能减轻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经济负担,又能满足残疾人的坚强、自尊和自立的心理。对大多数残疾人来说,他们不愿伸手坐等着由政府和有关部门来救济,他们更渴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就业,赚钱养家。那么,如何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地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成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道课题。
打造扶贫助残基地是当前农村普遍推行的一项措施。扶贫助残基地就是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搭建的一个平台。该基地通过组织农村贫困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赜傻钡卣陀泄夭棵懦鲎剩芊龀值钠独Р屑踩斯郝蛏柿虾蜕ぞ?,提供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让残疾人不花钱就找到致富门路。
建设扶贫助残基地是一个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的好办法,它能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自主创业致富的过程中来。这里有资金、有场地、有项目、有设备、有技术顾问等,只要残疾人愿意,就可能在此找到实现自己个人创业致富的梦想。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说,要把残疾人扶上路,让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正因这样,多数基地对残疾人家庭实行一条龙服务,从产到销,基本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
从各区县实践情况看,扶贫助残基地带动和辐射大批农村残疾人就业,明显改善了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有了助残基地的扶持,残疾人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一条依靠自己双手增收致富的新路。应该说扶贫助残基地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助残致富的路子。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和完善扶贫助残基地的建设思路、规划、政策和措施,让更多残疾人踏上这条自力更生的致富大道,享受到与身体健康农民同样的应该享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