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当时住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得知喜讯,当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香山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11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融媒体中心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组建的“追寻百年初心”融媒体报道小组走进香山革命纪念馆,重温历史,感悟催人奋进的香山革命精神。
“劳动大学”在哪里?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25日进驻香山。中共中央为什么选中香山作为初入北平的驻地呢?
▲图为“劳动大学”通行证章(香山革命纪念馆馆藏)。
香山革命纪念馆宣教员藏玉华介绍,这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城内住房紧张,为了不打扰群众生活,中共中央提前派员调查后认为:西郊香山比较合适,且宜于警卫、便于防空。她指着展柜中一枚刻有“七一”字样的小徽章介绍:“当时为了保密,香山驻地对外称‘劳动大学’,所有人员进出都需要佩戴这样一枚小小的徽章。”
在香山的这座“劳动大学”里,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这里,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艺术创作再现伟大革命精神
纪念馆内,面积6000平方米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以全面丰富的展陈内容和多样化的展陈方式,生动呈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香山停驻期间为新中国诞生奋斗的光辉历史。
▲图为《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
除了各类文物史料,纪念馆还邀请名家创作了许多艺术精品。走进展览序厅,正中即是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的毛主席雕像,左侧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浮雕,展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的雄伟气势;右侧的“共商国是”浮雕则再现了毛主席与各界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的动人场景。
展厅中还有一处雕塑组合壁饰景观,纪念馆宣教员藏玉华介绍,这是吴为山先生根据毛主席阅读《进步日报》上“南京解放”消息的照片创作的,艺术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大红灯笼见证开国大典
香山革命纪念馆里有两盏硕大的红灯笼,成为观众最爱打卡的展品之一,这是开国大典时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纪念馆宣教员藏玉华介绍,当时“开国大典”筹备组提交了20多个城楼装饰方案,周恩来同志选定了悬挂8盏大红灯笼的方案。灯笼直径达2.64米,工作人员三天三夜赶制而成。此后每逢重大活动,灯笼都会被挂上城楼,直到1994年“退役”,“这两盏灯笼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更是见证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开国大典悬挂的两盏大红灯笼”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第四部分展出。
自2019年9月开馆至今,香山革命纪念馆已迅速成为北京的红色新地标。北京观众霍先生表示,“纪念馆的展览形式非常丰富,让人深受感染,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先辈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这个‘考试’还远远没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p>
这样的反响也正是纪念馆所期望的。纪念馆副馆长都斌表示,香山革命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回望过往,眺望新征程,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化为行动,为激发广大群众传承好革命优良传统、奋进伟大新征程贡献更大力量。”
采访手记
“红色画卷”催人奋进
川流不息的观众来到香山革命纪念馆,不仅是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足迹,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更是感悟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奋进之力……
红色文物、红色景观、红色影像、红色雕塑、红色油画……香山革命纪念馆为观众呈现的这幅生动的“红色画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今天的我们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