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李建锐,国家轮椅冰壶队教练员。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轮椅冰壶”这项运动,它是残疾人冬奥会的一个比赛项目,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获得金牌,实现我国冬季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历史!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很激动,夺冠的那一刻我哭了,泪水中,有骄傲有自豪,也有过往11年的起落与心酸,它们都在那一刻,化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化作了飘扬的五星红旗,而我,也终于完成了自己11年前的承诺——带领中国轮椅冰壶队创造历史,夺得金牌!
2007年,国家轮椅冰壶队正式组建,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支队伍。那时候我刚刚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担任教练,分配给我的运动员都是别的队挑剩下的,还有送外卖的,当网管的,卖大理石的,开旅店的,种地的,就是没有搞冰雪运动的,我一看头就大了,这阵容咋整?再说说训练条件,那时候真的很艰苦,我们搞训练,得跟别的队伍“错峰上下班”,人家白天训练,占了冰场,我们就夜里两三点钟上冰;没有专业的冰壶场地,就在花样和冰球场地上练;没有大本营,就拿绳子绑上钉子,像圆规一样自己在冰上画;没有麻点壶,就用矿泉水瓶扎上眼儿自己做;为了能多蹭点上冰时间,还得和冰场看门大爷处好关系… …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就是为了保证训练能够正常进行。集训三个月后,年轻的中国轮椅冰壶队第一次参加了世界大赛,在苏格兰因弗内斯举行的世锦赛资格赛,年轻的中国队员们第一次来到了世界大赛的赛场,与世界高手们同台较量,这不仅考验着队伍的技战术水平,也极大地考验着心理素质。有的队员发挥失常,有的人一上场,大脑一片空白,还有的队员差点把冰壶扔到别人的赛道上去。当时,我们的成绩是第九名——那次比赛就9个国家参赛。
回国以后,大家都很沮丧,有队员对我说:“教练,咱啥时候回家?”我对他说:“你啥意思,输一次就散啦?不拿到牌儿,你还想回去送外卖?”比赛的失利,让我们意识到,轮椅冰壶的特殊性,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通过照搬健全人冰壶的模式来解决,当时国内教学训练完全是空白,所有的细节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为了让队伍少走弯路,我强迫自己每天睡觉时间不能超过5个小时,除去训练,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研究、改进和完善技战术。我反复看比赛视频,逐个分析每个国家、每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逐渐形成了适合当时中国队的风格和打法。2008年11月,这支成立仅一年的队伍一举取得了捷克轮椅冰壶世锦赛资格赛的第二名,获得了温哥华世锦赛的参赛资格!
有了点成绩,队员们就有点飘,我心说,这哪能行啊,这是要上天啊。就在这时候队里又招了个新队员,练了一周,我让他跟老队员比了一场,他还真赢了,我说:“去,跟老队员说,你们练一年就练成这样啊”这句话有点伤自尊了,也激起了老队员的斗志。实力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接下来,我用了7年的时间让队员们理解轮椅冰壶与健全人冰壶的区别,用11年的时间去打磨我们的锋芒。这11年里,我们几乎尝试过所有能够想到、能够实现的技术动作。在外人看来可能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知道,自己经过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这11年里,我们忍受着孤独与寂寞,重复着单调的训练与生活,日积月累中,奠定了我们向世界冠军冲击的根基。
轮椅队员无法自行上下楼,都靠我背着,脊髓损伤的队员,控制不了大小便,经常尿在裤子里,每次背完他,我的后背全都是尿,但为了不伤队员的自尊心,我都装作不知道。修冰需要给冰车磨刀,有一次,我的手被冰刀割伤,只用自来水冲了一下,结果伤口两天没有长上,发黑溃烂,差点截掉手指。过度的劳累和压力,加上长期的冰上训练,让我从2010年至今一直有血尿,医生也建议我不要再继续从事冰上运动。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休训时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为了生活,这些年我也送过外卖,干过服务员,洗过车,还和队员们一起摆过地摊。面对生活、训练和身体上的巨大压力,我也曾想过离开,但是队员的一句“教练,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无法抛下他们一走了之。我答应过他们,一定在奥运赛场升起中国国旗。为了兑现这句承诺,我们共同坚守了11年。平昌冬残奥会之前,我带队打了7届世锦赛,1届奥运会,从第8名打到第2名,就是没拿冠军。没兑现承诺,我还得带着队员继续走下去。
经过了11年的打磨,2018年对于中国冬季残奥历史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11年当中,经过各类大赛的洗礼,让我们对竞技体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更加强大。2018年,平昌冬季残奥会如期举行,中国轮椅冰壶队带着磨砺了11年的自信,又一次走上了残奥会的舞台。决赛中,我和队员们经过9局鏖战,最终在加赛局以6比5战胜了三届世锦赛冠军挪威队,为中国夺得冬季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我们来了,我们战斗了,我们赢了!胜利的瞬间很短暂,这短暂的一瞬后,是队员们和现场、电视机前全体中国人的欢呼与呐喊,是11年的汗水与泪水,是11年的坚守与执着,那一刻,我模糊的泪水里,闪回着我11年的青春岁月。
对于队员,我终于有了交代。而对于家人,我却亏欠得太多。父亲去世,我带队在外训练;妻子生孩子,我带队在外训练;孩子生病,我带队在外训练。这次备战平昌,我又8个多月没有回家,回到家时,孩子已经不认识我了。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别抱怨怀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时,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这期间你会经历磨难甚至感到绝望,但如果有目标,有信念,就要坚持下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轻言放弃。最艰难的岁月,如果你能挺过去,必会柳暗花明。
相信自己,绝非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