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小力曾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打字员,现任中国残联办公厅副调研员。
文_记者白帆
上世纪七十年代,邓朴方住院康复期间,有一个小姑娘常在他的病榻边玩耍,亲切地叫他“朴方叔叔”,光阴荏苒,当亭亭玉立的姑娘再一次站在邓朴方身前请求加入残疾人事业中时,眼神中的坚定宛若一种信仰。
字里行间皆辛苦
女孩名叫徐小力,邓朴方是她母亲的病号,徐小力从小就认识邓朴方和王鲁光。那时邓王二人在301医院就医,徐小力还是个孩子,有时候去医院找母亲,见邓朴方和王鲁光亲切和蔼,就叫着二人陪她一起玩。两人见小姑娘可爱讨喜,便没有拒绝。后来他们混熟了,年幼的徐小力有时甚至大着胆子爬到病床上跟他们玩耍。邓朴方和王鲁光看着徐小力长大,后者也在耳濡目染中于小小的心间播下了一颗为残疾人事业奋斗的种子。
1983年,20岁左右的徐小力从学校毕业,正值基金会筹办期间。她主动向邓朴方请缨,说了想到基金会工作的想法。那时的残疾人基金会并不知名,徐小力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和艰难,只是凭着一腔热诚和年少的种种憧憬。邓朴方欣慰之余也对徐小力寄予一番期望,一切水到渠成。
初到基金会,大家各司其职,徐小力被安排做打字工作。最初基金会在富建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条件十分艰苦,徐小力的“办公室”是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四周没有窗户,只有房顶上有个小天窗,白天都要靠一盏台灯来照明。“当时没有电脑,用的是最传统的铅字打字机,桌上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字盘,里面放了几百个铅字,字是反的,字盘必须背下来。如果不熟悉那个字盘,就和大海捞针一样,一个字半天也打不出来。”徐小力之前并不会打字,在得知需要做这一工作后,业余时间抓紧学习,不曾耽误工作进程?;鸹岢锉钙诩湮募颗哟螅挥行煨×σ蝗苏泶蜃?,她也是唯一一个年轻人。“打字机旁边要随时备着常用字,因为字盘里的铅字用的时间长了就会磨损,随时要换新的。除此之外还要备上不常用的字,遇到比较偏的字也能随时换上去。刚开始先打到一张蜡纸上,再放到印刷机上,一张一张印出来,每天都会弄得手上到处是油墨,有的时候不小心还会弄到脸上。”
小院子里的温情回忆
艰难的日子里小小的四合院却常有欢声笑语,“虽然那时办公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朴方叔叔、鲁光叔叔和大家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非常亲切。”有一件事让徐小力印象特别深刻,她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到了午饭时间,院子里没有食堂,大家都是自己带饭,“我第一天去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带饭,周围也没有卖快餐的地方。”大家看徐小力没带吃的,热情地把带来的饭菜让给她吃,“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负责外事的张楠,带了一根香肠,给我们吃了。当时的确很感动,大家在一起很温暖。”香肠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山珍海味的存在,十几人的四合院中散发出的温情给徐小力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
徐小力在工作之余学了一些文秘课程,至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后就到这边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的档案进行管理,督促每年档案的审核、验收。直到如今,她仍在这份岗位上坚守,而最令徐小力难忘的还是在基金会工作期间的见闻。
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基金会成立初期,募捐、义演和书画展等活动比较多,作为唯一的年轻人,只要一有这样的活动徐小力就会去献花、剪彩。英国前首相西斯,以指挥的身份到中国办音乐会。结束后徐小力上台献花,还有红极一时的港台歌星奚秀兰、张明敏等,徐小力都与之“近距离接触”过?;鸹嵴洳亓艘环掌蔷侔焓榛故毖胛薏准陡锩彝跽鸺舨实某【?,照片中蓝衣服的小姑娘就是徐小力。
有时候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小尴尬,徐小力第一次去基金会时刚从学校出来,没有接触太多的残疾人工作,对这项事业也不了解,碰见一个同事,别人向她介绍,她很自然地伸出手与之握手,结果对方没有反应,“当时挺不理解的,觉得他挺冷淡的。但事后我才知道他是失去双手的,这样的事情偶尔也会发生。”但就是在这样的尴尬中,徐小力与基金会共同成长,将青春洒在那个小胡同里,对残疾人的心态也由陌生变为熟悉和关爱。
当谈到与基金会共同成长的日子,徐小力说:“回想基金会的三十年,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特别是和大家一起共事的同事有的退休,有的调走,还有的已经不在了。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值得我们记在心里,希望基金会能不断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