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贺邯生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特邀理事。
文_记者张西蒙
“康复”一词,现在对很人来说都不陌生,然而光阴倒转三十年,这一词汇对许多人来说尚处于未知的领域。贺邯生第一次听说什么叫“康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他在三十八军当兵负伤,因腿部需要手术住在301医院。贺邯生就是在这里认识了邓朴方和王鲁光,从而与残疾人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我和王鲁光是小学同学,比他高一届,所以我们常在一块聊天。”1971年,三名病号在医院的病房里相谈甚欢,贺邯生就是在这时从邓朴方和王鲁光的谈话中得知什么是“康复中心”,也知道了建立康复中心最大的难点,便是资金。于是,建立一个基金会的想法浮上几人的脑海。时值困难时期,加上几人都是带病之身,这一想法虽初具雏形,但被搁置了下来。贺邯生病愈后常探望邓朴方和王鲁光,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直到1983年,几人从友人变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伙伴。
我不知道残疾人工作是干什么,但我信他们
1983年,当邓朴方和王鲁光邀请贺邯生参与建设残疾人事业时,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在信息闭塞的时代,贺邯生甚至不知道残疾人工作需要做什么,多年后他想起彼时的决定,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虽然不知道残疾人工作是干什么,但是我相信他们!”贺邯生没有多想,只知道这是一件好事。“我们也是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在真正看到残疾人的苦之后,更加坚定当初那种决心。”
康复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但资金仍没有着落。在邓朴方、王鲁光、贺邯生、章鸿远等人的奔走忙碌下,国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贺邯生等人提供了一处地方作为工作场所,即富建胡同1号。民政部又派出一部分工作人员,与几人一同组成了基金会筹备组。
基金会在筹备初期并不叫“中国残疾人基金会”,而是“中国残缺人基金会”,但贺邯生等人认为“残缺”一词欠妥,决定改为“残疾”。这一改,具体的手续前后一年才完成。贺邯生找到当时的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请他题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做了很多模子,还特地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准备了一个烫金的木牌。至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应运而生。
基金会成立初期,每个人都一门心思筹集资金,贺邯生也不例外,直到今天,他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筹集到的第一笔数额较大的善款。1983年,邓朴方给贺邯生介绍了一位捐款意向人,是一名菲律宾富商,名叫陈永栽。陈永栽与贺邯生商谈中因事赶飞机离开,临走时将包落在了贺邯生那里。后者并不知道机场在哪,于是骑着摩托车一路走一路问,终把包送到陈永栽手里。此后两人时常联系,陈永栽给基金会捐出价值500万的烟酒,但烟酒需要上税,贺邯生到海关跑免税手续,“这是咱们的第一笔钱,不能忘了?。?rdquo;同年,贺邯生到首钢找到首钢党委书记周冠五,募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而基金会早期的工作用具包括一辆面包车,一台复印机,纸篓等都是贺邯生找一名叫陈玉书的富商捐钱购置的。
基金会开创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一口蒸锅,一个煤气罐就是大家吃饭的物什,有时工作起来忘记带饭,就煮点面条凑合一顿。贺邯生回忆起艰苦的创业时期,着重提到了邓朴方:“我们带的饭有时候还有点这个那个,他带的饭特简单,就是剩菜剩饭烩一烩。琐碎的事情都亲自操办,为了筹备资金东奔西走,他还亲自去挖掘人才。”
这一时期困难重重,但贺邯生并不觉得有什么,“我们有一点困难克服一点,没有想的那么伟大,也没有想今后怎么样,就是兢兢业业把这事情做完,都是比较朴实的思想。”基金会成员在完成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思考怎样推进残疾人工作,无暇思考曾经的“丰功伟绩”。
每一辆老汽车上都有他的影子
贺邯生在基金会的工作与交通工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鸹嶙钤绲慕煌üぞ呤且涣灸ν谐担呛睾?00元钱买的二手摩托车,这辆“私车公用”的摩托车曾在长安街上载着史铁生找寻过创作的灵感。贺邯生的摩托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升级,他也曾骑着挎斗摩托为残疾人事业奔走。
贺邯生与汽车打交道更为频繁,基金会早期受捐的车辆基本都是他千辛万苦要来的。办手续,接车,运车,每一辆都需要他亲自操劳。第一次接车,贺邯生以为只是简单开回来就行,并不知道需要各种手续,车子到哪都不放行,被说成是走私车,贺邯生因此还进过“号子”。“后来慢慢就明白了,必须有一个接收单位,再到海关总署办免税手续。”最令他难忘的是有一次,陈玉书向基金会捐赠一台汽车,贺邯生到北京饭店送捐赠书,“当时我坐着以国管局的名义捐赠的一辆伏尔加去的。”
为了让残疾人过上好日子,奔波劳累在所不辞
邓朴方就人道主义专门写过一段话,贺邯生在行动上与之呼应,“我记得特清楚,残疾人的车子,有时候拉个货拉个人,为了生计,朴方让我找公安部谈这个问题,即便怕他们影响交通,也可以让他们在别的地方行驶。”迫于生计,不少残疾人推着小车沿街做些小买卖,此举在一些人眼中看来是“影响市容”的行为,贺邯生为此又免不了和“大盖帽”打交道,他从未推辞。有时残疾人来基金会反映情况,贺邯生除了要接待,还会把来人送回去。
贺邯生在基金会担任秘书长时,推动碘油丸在全国的普及,及至“加碘盐”成为家喻户晓的调味品。贺邯生常说自己是个粗人,好骂人,但是谈起基金会,他眼中绽放着骄傲的光芒,称之为“一个真心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从他一番貌似粗犷实则细腻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基金会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积德积善、凝聚人心最好的方法,如果一个国家,残疾人的事办好了,那健全人的事不是会更好地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