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汤小泉 1947年出生,江苏江阴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残联原副主席、理事长。现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文_曲辉
编者按:从“取之于社会,用之于残疾人事业”到“集善天下,助无助者”,三十年来,基金会不断发展与更新,全心全意服务于中国8500万残疾人。恰逢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理事长汤小泉接受了《三月风》记者的独家专访。
基金会的目的不要是捐多少钱,而是要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凝聚爱的力量。让每一个人有多少心就出多少力,哪怕一毛钱、一块钱,去帮助困难和弱势的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大有希望了。
1989年12月,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汤小泉,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时刚被调到中国残联担任理事兼基金部主任的李三友找到了她,希望把她调到中国残联来工作。
“当时比较突然,根本不了解中国残联和基金会工作是怎么回事。李三友是个肢体残疾人,我对他非常尊敬,而且他是一个非常老实正派的人。我就想,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可能比较好开展。”
她到残联去报到。没想到一进房间,满满一屋子的人在等她,把她吓了一跳。“当时中残联很多重要领导和重要部门的主任都在场。”领导们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给她介绍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现状,“有这么一群激情满怀的人汇聚在一起,从事这个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事业,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地共享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让我非常受感动,所以就来了。”
与“拼命三郎”们在一起
在工作中,与邓朴方的接触让她十分感慨。“他身体那么困难,坐在轮椅上四十年,文革带给他巨大的苦难,但是他能走出来,为了其他残疾人拼搏奋斗。只要有需要的地方,他都会非常果断地出现。”
她记得刚到康复中心时,正赶上要起草一份改革意见。“刘小成同志主持,三天三夜地组织我们讨论,讨论到最后,我已经迷迷瞪瞪了,他还在那里扛着。最后一笔写完,已经是第三天的凌晨。他发起高烧,住院治疗。在残联工作的这些人里面,他真是‘拼命三郎’。”
2005年6月,基金会即将赴香港,与李嘉诚洽谈“长江新里程计划”的下一步合作。临行前的一天,邓朴方突然把汤小泉叫到了家里。“他跟我说:小泉,你跟我说说,到了李嘉诚那里要怎么汇报第一期执行情况。我当时没有准备,具体的材料还没有融入到脑海里,所以有些结结巴巴。后来朴方跟我说,你回去一定要认真准备,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到香港后,要见李嘉诚的头一晚,朴方又把她叫来,“我以为他要再检查一下我的准备情况,就去了。”她看到疲惫的朴方躺在床上,对她说:“我叫你来就是告诉你一句话,明天见李嘉诚时要记住,你要充满信心。”
“我一下就明白了:在李嘉诚这样的企业家面前,我不能畏缩,必须让他认识到我们是有力量的,做这个项目是充满信心的,让他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第二天与李嘉诚见面时,她信心满满地引导着交谈进展与方向,赢得了李嘉诚的首肯与支持。“是朴方教会了我,我一直记着,在关键时刻和场合,要充满信心。”
有多少心就出多少力
进入基金会主持工作后,她越来越意识到辅具对于残疾人的重要性。“光靠现有康复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让所有功能损伤的残疾人能够真正回归社会,还得借助辅具、矫形等手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的夫人来访时带来了全世界第一台人工耳蜗,“我问一台人工耳蜗多少钱?她告诉我,25万。我吓了一大跳。当时中国的聋孩子连三四千的助听器都买不起,更别提25万的人工耳蜗了。”
这后来启发她开启了基金会与德国奥托博克集团的合作。在过去的三年中,来自基金会、各级残联与辅具中心的工作人员分三批前往德国,学习辅具相关技术及国外社会保障理念。
“台塑集团的王永庆先生捐赠1.4万多台人工耳蜗,带动了政府项目的出台。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典礼上,当配戴人工耳蜗的聋孩子们叫他爷爷,为他表演唱歌、背诗,送上祝福时,老先生非常感动?;厝ブ蠹父鲈?,他就走了,而他的子女仍在继承他的慈善事业。”
基金会考察了国内人工耳蜗开发状况,选中一家成熟企业重点扶持,降低了国产耳蜗成本,“如果有一天降到两三万的时候,我想所有的聋孩子、成人语后聋都能配上人工耳蜗。”
她盛赞慈善企业家们“不仅有爱国心,而且愿意回馈社会”。“明门实业的郑钦明先生每次都问我:小泉理事长,您希望我今年捐多少?我都不敢再多说,他们一捐赠就是二十多个货柜的物资。我就说保持去年水平就可以。他主动说,那今年再增加几个货柜吧。”
而基金会在新的时期面临着新的转型。“我们开理事会会议,朴方出席并且讲话说:基金会不能只面向企业家捐赠,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光捐多少钱,而是动员和凝聚社会,让更多人加入到帮助残疾人的队伍中来。”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引导。基金会的目的不是要捐多少钱,而是要传播人道主义精神,凝聚爱的力量。让每一个人有多少心就出多少力,哪怕一毛钱、一块钱,去帮助困难和弱势的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大有希望了。”
做好叫得响的品牌
“青基会有‘希望工程’,妇基会有‘母亲水窖’,一个基金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基金会,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必须有共通性、叫得响,能把我们的很多项目囊括进去。”
后来基金会取了“集善嘉年华”的“集善”二字,“集合人道爱心,善待天下生命,让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弱势的残疾人,把爱奉献出来。”她专门请朴方题了词,“后来我们又选择了自己的主色调——紫色。我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传一整套品牌与图案标识。”如今助困行动、助行行动、助学行动等七大行动包含在其中,共同铸就了“集善工程”的品牌。
对于基金会受助者的反馈,她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去各地验收“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执行情况。“在宁夏,我看到了一家八口站在主席台前,七个是盲人。”七个盲人借助复明手术复明后激动不已,一家人站在主席台前,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他们的眼泪让我的眼泪也落下来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真是解放了一大批人,基金会工作的意义非凡。”
在她主持下的基金会,步伐仍在滚滚向前。在清华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支持下,基金会2012年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被明确制定出来:“2025年要达到职业化、国际化、专业化。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定要成为公开透明高效高公信力的国际一流基金会,这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公开、透明、高效、高公信力的国际一流基金会——有人问我,这能实现吗?我们为8500万残疾人服务,残疾人要求基金会发展。不实现这个目标,它就没法生存。这一代不行,下一代自有后来人。他们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能更好地推动我们的事业往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