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左宜,1998年~2008年担任广州市残联副理事长。2008年~2012年担任广州市残联理事长先后,参与筹办创立“2003年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及国内第一本地方性残疾人理论研究期刊等工作。
我是1993年进入广州市残联工作的,最初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后任办公室主任。1998年,我担任广州市残联副理事长,开始分管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对于残疾人工作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写作能力及文字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是比较枯燥的,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反复揣摩、提炼和升华,而最初促使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的动力,始于1998年广州市残疾人事业决策顾问团的成立。
当时,王新宪还在担任广州市残联理事长,他牵头邀请了9位来自广州地区各大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专家,组建了这个顾问团。这件事儿,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顾问团有什么用呢?我记得王新宪是这么说的:“我们请这些人来不是装门面的,而是请他们来当老师。残疾人工作要想做好,理论工作必须先行?!?/p>
说实话,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势在必行。2001年,我们广州市政府正在做安居工程,市残联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发现广州市有大批贫困残疾人还居住在危房、土坯房、茅草房里,助残安居工程迫在眉睫。2001年6月,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撰写了《启动助残安居工程——为广州市迎九运会大局强化城市形象与社会环境两大战略支柱》,针对广州市残疾人贫困户居住危残房的基本情况、残疾人贫困户与危残房问题的成因、对策建议、助残安居工程的可行性论证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递交给广州市相关主管部门。很快,广州市委市政府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若干助残安居工程的政策和文件。随后,广州市委市政府斥资5000万为300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盖起了新房。看着那些住进新房的残疾人贫困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感到莫大的满足,也再次坚定了我在残疾人理论研究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广州市残疾人理论研究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应该就是我们牵头主办的2003年“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这是国内第一个全国性的残疾人理论研究高端论坛,当时邀请了10个城市50多名残疾人工作者及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参加,可谓盛况空前。其实,最开始办这个论坛的时候,我们心里都没底,只是有这个想法,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时任中国残联事业发展部主任的丁启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记得是2003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丁主任专程从北京来到广州,为这个论坛出谋划策。丁主任就在酒店大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和我,还有广州市残联维权处主任符大伟坐在一起,我们从论坛的名称、流程到邀请的专家、入住的酒店等等细节一一研究。丁主任的倾囊相助,为我们后续与中国残联研究室进行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次沿海论坛成效非常显著,从研究成果来看,就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在论坛的主题报告《社会政策时代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率先提出了“用新理念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的观点,对之后广州市残疾人事业若干个超前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此次论坛还促进了广州市地区社科界开始关注残疾人权益保障,比如,2004年广州市社科院就组织研究人员开展了“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历时一年多调研,出版了24万字的专著《文明的尺度》,是广东省社科界第一本专门论述残疾人事业的专著,获得广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这也为我们国家残疾人理论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论坛结束后,我们做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就更有信心了,接下来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的突破性举措。
首先是2005年4月,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学术团体——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吸纳了七八十位广州市残疾人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再加上我们各级残联系统的工作人员,当时,这个研究会一共有117个人,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这个研究会相当于我们广州市残疾人理论研究的“智库”,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年会,发动大家创作残疾人理论研究的论著。从研究会创办至今,已经出版了《广州市农村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调查研究》《残疾人服务模式研究》等12本残疾人理论研究的专著。
此外,继2003年首届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后,我们又在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沿海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两次论坛结束后,我们一共收集了残疾人理论研究相关论文差不多有130篇,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残疾人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啊!
为了能够把这些资料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为更多优秀的理论研究文章提供一个发布、交流的平台,2007年8月份,我们又一鼓作气创办了第一本地方性残疾人理论研究的内部期刊,并在2011年3月,更名为《残疾人权利研究》。时间过得真快!算起来,这本杂志到现在已经出版了42期,发表的论文也有900多篇。虽然我们这本杂志不对外销售,但是因为创刊早,影响广泛,所以,为全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我们都把这本杂志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孩子,看着他一点点地茁壮成长,我们真的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