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深入与创新的加快,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何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残疾人事业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残疾人事业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贫穷,是文明的痼疾,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贫困一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特别随着2020年的日益临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更成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我国农村广大的贫困人口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他们由于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已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人群。而消除残疾人贫困,也成为筑牢残疾人事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
▲为了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增收,各地相继探索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帮扶举措,图为在山东省菏泽市开设的“扶贫车间”里,残疾人进行手工劳动。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中国残联联合中央组织部等26 个国家部门联合印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2016—2020 年)》, 提出到2020 年,实现贫困残疾人及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而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的总体目标,各地也通过开展产业扶持助残扶贫、电商助残扶贫、志愿助残扶贫等重点行动,为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再添助力。
如在甘肃陇南市,为了解决当地贫困山区残疾人农产品销售难的窘境,从2015年起,当地残联结合国务院扶贫办在陇南市进行电商扶贫试点的有利契机,从当地的特色产业入手,开始打造集开发、物流、仓储等为一体的电商产业链。陇南市一方面通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商培训,解决残疾人在电商运营中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通过成立残疾人电子商务发展资金,用于残疾人电子商务的扶持、奖励、培训以及相关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帮助残疾人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除此之外,为了化解残疾人在从事电商过程中的后顾之忧,陇南还在条件成熟的村镇建立残疾人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在为残疾人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更多贫困残疾人加入到电商的行列。据统计,自陇南市发展电商以来,共建成59个残疾人扶贫产业基地,残疾人开设电子商务网店316个,辐射带动了2.7万户残疾人家庭发展苹果、土蜂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当地残疾人在通过电商脱贫过程中所形成的“陇南经验”,也已走出甘肃,为全国多地的扶贫工作者效仿学习。
在各地借助发展电商助残脱贫的同时,一些地方也通过帮助残疾人改进生产种植方式,为残疾人增收致富拓展渠道。像近两年在吉林大安等地区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中所推广的“庭院经济”就是一例。所谓“庭院经济”,就是在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产业发展项目的同时,将其家庭所持有的一些闲散土地再次利用起来,通过指导其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来源。据了解,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当地残联还会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在品种选择、日间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全程帮扶,并且及时与市场行情相对接,调整产品样式与种植结构,避免因市场波动给残疾人造成损失。
除此之外,针对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不便,家庭劳动力难以得到解放的问题,不少地区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方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像在河南驻马店市,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起集中托养残疾人的远程诊疗平台,并依托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构建起三级医疗服务共享网络,将医疗服务延伸到了贫困残疾患者的病床前。湖北省长阳县,则以党支部为核心,集体资产为纽带,互助服务社为基本方式,将缺乏自主创业能力、处在低保边缘的残疾人群体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在集中生活、集中劳动的同时,借助产业项目实现脱贫发展。像四川省乐山市、山东省聊城市,则在集中托养的同时,对救助机制和帮扶方式进行了创新,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残致贫家庭的照料和护理成本。而辽宁等省份则将志愿助残服务与脱贫攻坚密切结合,通过协调助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爱心人士,以 “一帮一”“多帮一”等结对服务的方式,为基层(农村)贫困残疾人、失能残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支教助学、社区导医、文化体育、出行帮助等全方位志愿服务……当前,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更多帮扶贫困残疾人的措施也将有效落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根基也会愈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