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云科技”的普及为残疾人的创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样也为残疾人工作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离不开对残疾人基本信息和需求的精准掌握,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才能在为残疾人服务时有的放矢,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残疾人“大数据”信息的运用也开始融入到残疾人工作当中。
▲北京市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出的“残疾人服务一卡通”, 不仅为管理服务残疾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
北京市民家骥是一位视力残疾人,平日里他出门办事,总要花时间准备多张证件和卡片,这对于双目失明的他来说相当不便。但是如今,家骥却感到轻松不少,因为出门前他只要带上一张卡就可以安心享受各种社会服务了。而家骥手中的这张卡,就是北京市推广的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自2014年起,为创新首都残疾人服务管理模式,北京市残联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残疾人服务一卡通”,通过这张卡片,北京市的残疾人不仅可以把自己的信息记录其中,还可以通过它在乘坐公交、进公园时享受各项优惠,领取各种政策补贴、助残券和走访慰问金,享受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
而对残联来说,“一卡通”的使用不仅为管理服务残疾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据了解,在“一卡通”推行过程中,北京市残联逐步实现了与北京市10多个委办局和卡片应用单位,对残疾人出行、消费等政策和服务数据的共享,数据总量达2400多万条,初步实现了涉残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而依托这张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北京市残联不仅可以实现对残疾人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的常态化;还可以通过全流程的业务服务和记录,统筹整合残联系统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为业务工作开展和精准施策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北京市正在全面推广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在“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各个领域的业务应用,让残疾人享受的各项服务凭借一张卡片、一根网线就能查得到,看得懂,办得了,从而把原先的“信息孤岛”串联起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变为现实。
当北京市的残疾人因为这一张卡片而获得便捷高效的服务时,在广东省,一个名为“粤省事”的移动民生服务平台也已上线运行,而这也成为广东省开启“数字广东”建设后发布的第一批政务民生应用。据了解,“粤省事”平台依据微信小程序研发,在第一批上线的142项民生服务项目中,残疾人服务就占了9项。广东省的残疾人只要用手机刷刷微信,就可以完成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个税减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南粤扶残助学金等申领查询多项业务。相比传统的网站、APP等线上的业务办理模式,“粤省事”显然更加简便和人性化。现在残疾人办理业务只需跑一次——到医院体检定级,之后就可以足不出户,在这个小程序上完成各种事项。
“‘粤省事’的推出,是我们紧跟政府发展趋势,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协调发展的一个成果,它大大加速了广东残疾人民生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广东省残联理事长张永安这样介绍道。而伴随着更多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残疾人工作,一个“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崭新图景也将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