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不仅直接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更在传播全面康复理念、普及康复知识、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推动康复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它一方面作为恢复残疾人功能的方式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的手段,对于减少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还作为三级预防体系中的第三级预防措施存在,关乎社会人口的健康发展。
但在40年前,“康复”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即使在医学领域也只有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并没有形成康复医学的概念。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康复”理念逐渐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残疾人通过一定的康复手段,可以对身体功能进行恢复和补偿。特别是1980年,邓朴方同志在国外接受康复治疗时,耳闻目睹了国外康复医学发展的动态。于是,他提前回国,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吁筹建我国的康复中心,以造福国内更多亟须康复的残疾人。
1983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并将其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经过近五年的筹建,于1988年正式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摇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家集医、教、研究、工、信、社会服务指导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康复机构。它不仅直接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更成为我国残疾人康复的技术资源中心和示范窗口,在传播全面康复理念、普及康复知识、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推动康复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伴随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建立,我国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的康复机构,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带来希望。其中,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年代,当发达国家已开始利用助听技术和康复理念帮助听力残疾儿童实现“聋而不哑”时,国内大量被诊断为听力残疾的儿童还处在“十聋九哑”的状态,只能凭借手语与人交流,这严重制约着他们的身心成长与发展。为了让中国数量众多的听障儿童也能开口讲话,早日回归主流社会,在中国残联成立后,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就在我国建立一所国家级的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展开论证,最终以当时隶属于国家民政部的中华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中心为基础,扩展原有的业务功能范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并于2016年再次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
以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为起点,我国的聋儿康复事业纳入到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当中,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步入正规化、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35年的建设成长,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已建成为一个集听力残疾预防、耳聋诊治、康复、科研和业务规范指导为一体的国家级技术资源中心和业务指导机构,初步具备国内一流的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化服务能力。当前,伴随着国家对残疾康复服务的日益重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这片无声的领域又将焕发出新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