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推进,源于思想的解放,只有破除旧有观念的束缚,才能激发出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 开拓者们正是通过打破原有的思想禁忌,确立残疾人事业的思想基础,才进一步推动了残疾人工作在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伴随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也开始形成
残疾是什么?“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弊骷沂诽庋?。在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中,残疾则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然而,在40年前,人们对于“残疾”的普遍认识却并非如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称呼还是“残废人”?!安小奔础胺稀闭庖还勰钤谌嗣堑哪院V幸廊桓畹俟蹋獠唤鋈貌屑踩吮甘芷缡雍臀耆?,更严重阻碍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到来,首先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因为只有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或陈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思想认识回到实际上来,做到实事求是,也才敢于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大胆地开创新局面。
正所谓不破不立,残疾人事业要顺利发展,就需要革除这种旧有的观念。因此,在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之时,由邓朴方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提纲》中,第一次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残疾人可以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而不是社会的负担,不是废人,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这种条件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由此,延续了几千年的“残废”改称为“残疾”。与此同时,该提纲也突破了当时的思想禁区,首次提出中国残疾人事业要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说法。而在1987年的《残疾人事业宣传提纲》中,“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残疾人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残疾人的参与重在平等与充分”“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崛起,将使社会文明进入一个新境界”等指导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观点正式提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思想理论基础。
思想理论是事业的大旗。伴随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以及“残疾人观”的改变,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也开始展开:1987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在摸清残疾人基础数据的同时,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我国将白内障复明、聋儿语训、儿麻后遗症矫正等抢救性的三项康复工作纳入国家计划并系统实施;而在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的残疾人事业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而伴随着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实践,我国的残疾人工作者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国际残疾人事务先进理念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开启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