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就业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这当然为残疾人的就业创业带来机遇,但也同样为他们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化解残疾人的就业难?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就业服务?对于这些问题,来自残疾人工作一线的同志最有发言权。那么,就让我们听一听一位来自基层的残联理事长是怎么说的。
余颖
1983年参加工作,2014?2015年任江西省南昌市委政法委副书记,2015年至今任南昌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任职期间通过打造盲人按摩品牌、推进残疾人文化创业、网络创业,使当地的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
残疾人就业工作应当怎么做?这些年我和许多地市残联的理事长都交流过这个问题。在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对这项工作都会格外关注,我们基层残联都会将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说起来,提到残疾人公共服务,一般人们都会最先想到康复。的确,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然而,残疾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是残疾人实现奔小康的第一要务。
那么,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怎么帮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从残疾人的需要入手,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要什么。以我们南昌为例,我们既属于中西部地区,也属于革命老区,与很多东部省市相比,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基础其实并不好,但是这两年我们的就业工作却发展很快,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工作都准确对接了残疾人的现实需要。
就拿我来说吧,在我的手机里有13个微信群,每一个群都涵盖一类残疾人的就业群体,像盲人按摩技师群,残疾人大学生群,残疾人网吧就业群等等,残疾人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有什么需求,都可以随时告诉我,而我也能随时做出回应。我同样也要求我们残联的工作人员和残疾人在微信里成为“好友”,这样残疾人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也能及时得到残联工作人员的帮助。
别看这样的方式很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效。我还记得在我来残联不久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残疾人在微信里告诉我说他很想自己外出就业,但是又担心自己一旦上班了,原先自己一家人享受的低保就会停发,这样一来实际收入反而比以前少了,还不如继续在家领低保合算。这件事让我触动很深,我们要鼓励残疾人创业,但不能让他们背上包袱。也正是受这件事的启发,我在江西省的两会上,提出了贫困残疾人就业创业应当继续享受低保的建议,这条建议也被省委省政府所采纳。
我曾经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打过一个比喻。我说,如果把就业比作是能支撑起残疾人未来的一栋房屋,那我们就要为这栋房屋架起“四梁八柱”。什么是“梁”和“柱”?其实,就是要构建起我们常说的“以分散按比例就业为主,集中就业与个体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格局,根据残疾人的个性化特点精准施策。
从我们当地的就业形势看,按比例就业目前还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要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难度依然很大。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问题。也许很多在基层残联工作的同志和我有同感,这些年我们的就业保障金增长很快,但是有的企业招收残疾人的积极性却还是不高。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们要让企业知道,缴纳保障金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安排残疾人就业。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则要做到一手软一手硬,一边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多安置残疾人,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将不安置残疾人也不缴纳残保金的企业纳入失信名单,这样才能对企业形成督促。刚才我提到要通过微信群和残疾人建立联系,其实对我们的企业也应这样。我也有一个微信群专门用来和我们的企业进行沟通,我会定期把我们的政策、工作开展情况发送到群里,让企业知道我们残联在做什么,知道我们把残保金用到了哪里。这其实是对企业的一个尊重,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信任我们,才会和我们一起为残疾人就业做出努力。
也许是曾经在县区分管过经济的原因,来残联后我一直觉得,做残疾人工作要以一种开放、发散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比方说,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我们也有。我就想能不能将残疾人文化艺术与创业就业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残疾人通过演出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培训,把残疾人的才艺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座文化创业园,由残疾人通过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无论是在规模人数,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残疾人的就业形式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对我们残疾人工作者来说也要能顺应这种趋势,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例如,现在像短视频、网络直播在年轻人当中很流行,我们就可以尝试在帮助残疾人网络创业时把这些新的传播形式也考虑进去,把我们有才艺的残疾人组织起来,通过与一些大的直播平台对接,为我们的残疾人争取一块展示自己的空间。
讲了这么多,实际上只想强调一点。残疾人的就业工作,是使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的非常有力的抓手。就业工作不容易,在基层残联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勇于承担,勤于思考,更要有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为残疾人架起遮风挡雨的“就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