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旦增欧珠,是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残疾人民族手工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打工的故事。
我是一名残疾人,个子矮矮的,所以村里人都会叫我“旦增咕咕”,意思就是小个子旦增。由于残疾,从我出生的时候起,家人就为我发愁,担心无法把我养大。因为当时我的家实在是太穷了,一家三口人,就靠一亩地生活,每天连饭都不够吃。
所以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想帮家里减轻一点负担。8岁那年,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和村子的叔叔们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一年的时间里,我去了日喀则,山南和拉萨,但因为年纪太小,又有残疾,没有人愿意雇我,最后身上的最后一分钱都花完了,只能靠着同乡们的救济回了家?;氐郊液?,我也只能四处打打零工,帮妈妈贴补点家用,但是一切还是没有改变。贫穷,始终压得我们一家人喘不过气。
2000年的6月5日,在我刚满18岁的时候,在县政府的帮助下,我被镇子里的一家温泉度假村工作录用当服务员。听到消息后,我高兴地差点跳起来,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月150块,这是我当时的工资,钱虽然很少,但我知道,我能够自食其力了,我也可以像健全人一样靠自己生活。
当服务员的六年,我一边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边也开始想方设法学习。为了学会识字,我就把书本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晚上当别人睡着后,我都会拿出来自己温习;为了学会汉话,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和汉族的旅客说话;为了学会怎么管理旅馆,我就在打扫卫生的空闲,悄悄站在旁边,仔细观察服务人员怎么待人接物。慢慢地,我学会了阅读藏文和汉文,学会了讲普通话,对旅馆的经营也有了信心。
第二个故事是我创业的故事。
2006年,我决定创业了。在县政府的帮助下,我拿着省吃俭用才攒下的2000元钱开办了一家家庭旅馆。这家旅馆规模很小,只有150平米,4个房间,服务员也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旅馆刚开业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我和妻子不得不咬紧牙关,艰难经营。为了节省开支,清扫用的水桶破了,我就把它补了又补;地板脏了,我就和妻子跪在地上一遍遍地擦着,膝盖都不知磨破了多少次……旅馆开办当年,我就收入了3万多元,用这笔钱,我给阿妈盖了一间新房,也是从这时候起,我终于可以和贫困说再见了。
开旅馆创业的经历把我的眼界打开了,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我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这时的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珠穆朗玛峰是我们的最好名片,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但是很多游客来到珠峰后,常常因为买不到中意的旅游纪念品而发愁。我就想,既然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有藏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卖给游客呢?说干就干。于是,我就在珠峰脚下建起了第一家旅游手工艺品店,又招收了7名会编织缝纫的员工,他们全都是残疾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也是残疾人,我知道残疾人的痛苦有多深,残疾人的生活有多难,现在我的日子变好了,也要让他们的日子好起来。
旅游手工艺品店刚开办的时候,我们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洗漱包、背包和钱包,没想到非常受欢迎,渐渐地,我们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销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会把各种具有藏族特色的图案花纹加入到自己的产品中,这样就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藏族同胞,了解藏族文化。
第三个故事,是我们合作社的故事。
2015年,我又成立了“岗嘎镇残疾人民族手工业合作社”。我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人强了不算强。现在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党委政府对残疾人这么关心,我也要再帮身边的贫困残疾人一把。
在残疾人民族手工业合作社里,我们开办了各种项目,除了手工艺品编织外,还有木家具加工,农机具维修,房屋建筑等,我也开办了一所培训基地,专门帮助藏区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学习技能。从2015年到现在,合作社已经走过了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里,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越来越多人对我们也从不理解到逐渐认可,我也招收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加入到这里,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培训和生活补助,现在我们合作社已经由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6人,其中有36人都是我们的残疾人兄弟姐妹。
像牧区的残疾人索朗、德吉央宗,他们原来靠乞讨为生,通过在合作社接受技术培训,外出创业,现在都买上了小汽车;聋人阿妈努增,在合作社的照料下,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不再无依无靠;还有贫困户曲宗的孩子,也在合作社的帮助下,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平日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也会来到各个乡镇的农牧民中间,为他们讲讲我脱贫致富的故事,日喀则市的18个县,我已经跑遍了11个,我还会继续跑下去。我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敢于摆脱贫困、战胜贫困,让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当我走在岗嘎镇,身边的老人、孩子见到我,都会再叫一声“旦增咕咕”。但这句称呼背后却透着他们对我的亲近和信任。因为他们知道,旦增欧珠虽然是小个子,但是却有大梦想。跟着“旦增咕咕”,生活就会更美好!
谢谢大家!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