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多举措推进残疾人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全区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5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在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围绕稳就业广西做了哪些尝试,今后有什么规划?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对于就业工作,又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给读者?我们邀请了广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黄丽娟,柳州市党组书记、理事长贾丽,贺州市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海钧,桂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潘球明谈谈自己的观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黄丽娟
就业优先 稳稳托起最大民生
2023年,广西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加快实施《广西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残疾人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近些年,广西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创新开展“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行动,着力解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托养等“急难愁盼”问题,兜牢残疾人民生底线,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创新开展“助残就业 桂在行动”活动,激发残疾人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发展,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实施“阳光助残基地”,累计投入1.33亿元建立432个基地,以产业帮扶带动5.44万名残疾人就业增收;二是因地制宜促进灵活就业,创新建设集残疾人就业、托管、照护和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扶志家园”、“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益起初发”保姆式一条龙服务等就业模式,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三是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举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成立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等,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目前全区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已就业36.2万人,就业率为57.71%,实现三年连续增长。
2024年,我们对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设想是:持续推动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行动,抓牢抓细残疾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打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组合拳,推动落实残疾人就业、产业帮扶、残疾人“两项补贴”、“桂惠贷”等惠残助残政策,千方百计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全面深化粤桂帮扶协作,推动协作走深走实,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助残就业 桂在行动”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柳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贾丽
注重新兴热门职业的技能培训
柳州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市残联勇于担当,着力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合纵连横”“图文并茂”地做好残疾人就业“大文章”。特别是柳州市残联抓准行业热点,开展一系列残疾人培训活动,如“电商直播”“螺蛳粉制作”等新兴热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成果显著。另外,为了帮助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等就业最困难的残疾人实现“人人有岗位,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年年有进步”的目标,柳州市通过创设辅助性就业基地,累计安置超1000名残疾人,并将经过职业康复的残疾人推荐到全日制岗位,让他们真正地融入社会。
贺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海钧
借区域合作优势促残疾人就业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借助区域合作的优势,贺州市近些年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残疾人稳就业促增收?;涫?/span>“阳光助残基地”资金540万元,每年创建基地5个,辐射带动2294名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落实培训资金72.5万元,对668名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资金482.4万元,1225户残疾人家庭受益;落实“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金771.9万元,为5146名16周岁以上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落实粤桂协作资金15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7期,做好残疾人就业转移等工作,受益残疾人1658人。
桂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潘球明
激发基层活力助力残疾人拓岗增收
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近些年,桂林市立足本市特点,积极借助政策优势,尝试多渠道激发基层活力助力残疾人拓岗增收。亮点举措有:打造“扶志家园”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开创“残联+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网络平台+残疾人”的“益起初发”帮扶模式, 在5个市11个县区建立了助残基地,在32个村屯建立了助残工作站,以“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通过打造助残就业创业爱心联盟,通过“两中心”“三平台”“一基地”、“一渠道”,联系2万家企业开发3万个岗位,丰富残疾人就业选择;通过落实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1010万余元,促进2192名残疾人就业;通过“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帮助649名(次)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在日间照料机构进行辅助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