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国利,1953年生,肢体残疾,传统手工艺人。自幼热爱传统手工艺,以宫灯制作艺术见长。其作品取材讲究,造型精巧,工艺夺人,品色繁多,现已拓展开发至一百余个宫灯品种。其作品曾获“奥运2008彩灯点亮北京”大赛银奖,并曾在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文化艺术家庭”评选中获奖。
(中国残疾人网站记者刘一恒报道 编辑:穆小琳)宫灯师周国利制作的每个宫灯上面都贴了一个“福”字,当蜡烛点燃,摇曳的烛光透过糊在宫灯上的红布,映出那个浑圆的“福”字时,总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说起宫灯,大家都不会陌生,逢年过节,中国人的传统风俗就是“张灯结彩”,这里的“灯”自然也少不了宫灯。宫灯是中国彩灯中极富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庆祝统一天下,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争奇斗艳。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见到周国利是在他位于琉璃厂一带的家里,一间平房小屋就是他的工作室,不大的书桌上放着宫灯的半成品和一些材料,每年他制作的一千多个宫灯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完成的。这些宫灯主要在春节的时候拿去庙会售卖。
周国利站在自家房屋附近的胡同里,因为小儿麻痹,他必须用拐杖辅助走路。(摄影/刘一恒)
周国利做的宫灯轻巧别致,在现在这个什么都是流水线规?;氖贝?,这样纯手工的、耗上几个小时才能做成的小物件并不多见。问起宫灯的做法,周国利倒是非常爽快的就“倾囊相授”了:“做宫灯,先要用一根细铁丝,编成宫灯的笼子。像这样的普通宫灯的笼子,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能编好。接着要对笼子进行整形处理,然后刷上黑色的油漆,并用一天的时间让笼子晾干。笼子晾干后,将自己剪的福字糊在笼子里面,并糊上红布。宫灯下方是一个可以活动的烛台,往下抽可以将蜡烛放在里面。这个烛台是木制的,上面有一个凸起的小铁针模样的东西,把蜡烛点燃插在上面,就是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宫灯了。”
周国利生于1953年1月10日,北京人,小儿麻痹,国家二级残疾。据周国利回忆,小时候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是做老北京皮毛玩意儿的,主要就是用兔子的皮毛做小兔子小猫儿小狗儿什么的,后来也做宫灯。爷爷总是没事儿就给我做这做那。八九岁起我就开始跟着爷爷学着弄。念书念到高中二年级,74年被分配到广安门的半导体器件五厂搞维修,然后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 工作以后我就没有做宫灯了,重拾起来是2003年,因为要办一些活动,街道找上来,我就重新开始做宫灯。”
这几年,周国利受邀参加了残奥会和世博会,将中国传统的宫灯艺术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除了普通的小宫灯,周国利还会手工制作走马灯。走马灯,又名马骑灯,灯内点上蜡烛,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所以也就把这样的灯笼称为“走马灯”。
如今,退休在家的周国利享受着简单惬意的生活,自得其乐,兴致来时就坐在工作桌前做做宫灯,把一个一个的福字糊在宫灯上面,而这些宫灯会在某一天被拿在欢天喜地的儿童手里,或者会被人们喜滋滋的装饰在自家的客厅,也许在周国利的心里,他“生产”的并不是宫灯,而是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