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杂志社记者陈曦、罗新欣报道 编辑:穆小琳)
军人是一种职业,但是对有的人来说,它不是职业,而是高于职业的一种从骨子里生出来的品质。当张战平平静地讲述那次发生在身边的意外爆炸时,这种品质意识在记者的脑海里很快就凸显了出来,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军人面对困境与灾难那种与生俱来的果敢、顽强与冷静,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性格、品质与境界在凡尘中的升腾。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自行火炮教研室教授张战平大校是国内唯一一名获得“特级坦克驾驶员”称号的残疾军人。
一
1993年8月,南京炮兵学院筹建自行火炮专业,全军范围的遴选中,张战平以长期在一线坦克部队从事技术、指挥工作的丰富经历和良好的专业技术背景被选中,从一个野战部队正团职军官变成了南京炮兵学院自行火炮专业的教官。1995年,张战平在进行教学实验时,一场意外爆炸将他掀倒在地?;秀奔湔耪狡叫牙?,对自己进行了简单的伤情评估——视力还在,至少还有一只眼睛;右腿毫无知觉,血流如注,手臂动脉大出血,直接喷射到了对面的墙上,需要马上止血。闻讯而来的学员们呆呆围在身边,手足无措,张战平知道这样的大出血很快就会让自己昏迷,他用左手掐住右臂动脉,大喊道:“赶快给我止血!”
“怎么止?”学员们惊魂未定。
血泊中的张战平命令道:“撕军装!”并指挥学员们向值班室报告,到门诊部取担架。一刻钟后,近乎昏迷的张战平被送进了驻地不远的解放军83医院。在此后的3个月中,张战平经过了7次大手术,但还是失去了右腿、左眼、右手食指、两耳鼓膜,嗅觉近乎完全丧失。当年曾为张战平进行手术的83医院骨科徐栋华主任感慨地说:“我从医20余年,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他这样坚强的病人!临危不乱,运用战场救护知识及时止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自己救了自己一命!”
学员、教员们看着送到医院后躺在担架上的张战平,他们对从不呻吟一句的教员说:“要是疼就喊出来,这样会好些。”张战平看着围在身边的学员们,说道:“你们唱首歌,就唱《我是一个兵》”。就这样,《我是一个兵》一遍遍回响在安静的门诊大厅里,虽然歌声无法减轻张战平肢体的巨痛,抚平额头上豆粒般的汗珠,却让学员们激动地洒下了一行行的热泪。10余年后,当年的学员们多已退伍转业,自行火炮的专业知识已不再被提及,但是这首歌,这样一个场景却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在心底铭刻上了“军人”二字。
二
张战平出院了,他没想到自己41岁时竟要面对“残疾”两个字,他不服输,不认这个命,“那时我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只是行动跟不上思维而已”。他谋划着,自己这个特级驾驶员总有一天要重回到战车上。张战平是“老八路”的孩子,父亲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转战南北,担任过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在绿色军营中长大的张战平15岁就参军入伍,“那时候岁数小,个子小,坦克30多斤重的操纵杆拉不动,某轻型苏式自行火炮,于是,一辈子跟自行火炮结了缘。”张战平说:“参军的时候年岁小,文化不高,到了部队一直坚持学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经验丰富,一听发动机就知道哪里有问题。”张战平的实操经验是一个一个小时磨出来,一公里一公里开出来的。年近60岁的张战平还记得,当年带他的老教员指着九华山上的两个履带印说:“这是当年某位驾驶员开着坦克爬上的31度陡坡,坦克爬坡的性能设计极限是30度,作为中国的战车驾驶员,不仅要发挥出武器的全部性能,还要再多一度,两脚离合,低挡加高转冲油门,重心控制,这就是驾驶员的功夫。”张战平从一个新兵成长为驾驶了3000多摩托小时战车的特级坦克驾驶员。部队培养一个战车驾驶员平均每小时的费用是4000多元,而驾驶3000多小时的特级驾驶员可谓“身价千万”!
而今,自己成了一等伤残军人,张战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革命军人身有残疾,但革命意志一点不能缺,人生信念一点不能垮。虽然只有一条腿和一只眼,也要临风而立,笑对人生!像英雄的保尔一样,身残志不残,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坚持锻炼,扔掉拐杖,重新归队!
他因为失去了左眼,视界减小,看东西时就有意识地将头向左偏;右手食指少了一节,他就改变握笔姿势,使用左手操作鼠标;听力受损,他就多问、仔细听;嗅觉丧失,他就凭记忆和物品的颜色进行想象;装上了假肢后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
重返讲台那天,张战平压抑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教室,满屋子的学员集体肃然起立,向他致以庄重的军礼,之后又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学员们还在讲台上为他放了一张椅子,请他坐着讲课。张战平在向学员们表示了谢意后说:“我既然登上了讲台,就没有坐着讲课的道理。”
就这样,50分钟一堂课,张战平自始至终都是站着,在倾注全力讲话的同时,他还不时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单个辅导和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1997年10月29日,这一天,这位失去了一条腿、一只眼、一根手指和两耳鼓膜的一等伤残军人,登上了我国最新式的战车,点火、起步、换挡、加速、转向,动作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在他那熟练的操纵下,自行火炮发出了阵阵的轰鸣……
三
为了使陆战自行火炮变成水中蛟龙,受水陆两用坦克的启发,张战平又着手对战车的浮力进行重点研究,让自行火炮变成能在水上浮渡自航的两栖作战武器。这个课题一直是炮兵科研人员为之奋斗的研究难题。
研究这一课题之初,很多人都对此持怀疑态度:20多吨重的庞大铁家伙,真的就能在水上漂着前进?张战平却信心十足地说:“搞革新就要敢想敢做,我看能行!”
之后,张战平一头扎进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当中。经过研究后他发现,因自行火炮本身底盘过于沉重的缘故,密封之后在水中浮力仍是远远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巧妙地给自行火炮加装了一些必要的浮箱,有效地解决了战车在水上航行的浮力问题。为了解决自行火炮水中推进力等难题,张战平先后北上哈尔滨,南下衡阳,虚心地找富有经验的军工专家请教,还多次到野战部队展开实地调研,利用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特殊的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桨,又解决了战车在水中前行的动力问题。
2002年,经过两年多的刻苦攻关,张战平终于将自己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实现了陆地战车顺利地在水上“浮渡航行”。许多专家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时,都高兴地称赞这一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军现役自行火炮适应性技术改造的先河,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后,张战平又陆续取得了多项教研和科技成果。
1997年至今,他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得国防专利1项、其他发明专利2项,撰写专著4本、全军通用教程3本,编制国家军用标准2部,参与开发研制自行火炮训练模拟器材3套,在院内外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2006年6月,张战平被评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2008年,张战平与18位身着绿色军装的伤残军人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而今,张战平正在编写我国最新型的5种自行火炮的通用教程,这一教程将会一直沿用到战车退役为止。
“军人的精神”和“残疾的身体”同时写在“张战平”这个名字上,那是因为,魂还在,军人的魂。用他自己最爱说的一句话或最喜欢的一首歌来说“我是一个兵”。
链接:张战平,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自行火炮教研室教授,大校军衔,军事装备学硕士生导师,一等伤残军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总参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立过二等功1次和三等功4次;参与编写各类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创造了“单眼独腿驾战车”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