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乐
曾毓珺,原名曾晓冬,是《中国残疾人》杂志在2002年第 9期报道过的人物,广西南宁市人。因患有先天性耳聋被亲生父母抛弃,1岁时由养父曾柏良收养。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分,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并为多家美术馆所收藏。对曾毓珺来说,书画让她认识了世界,书画也让她找到了自己。通过这支画笔,她描绘出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2002年的时候,《中国残疾人》杂志刊登了一篇报道我的文章,文章里讲了我和我的养父曾柏良的故事。没想到,这一转眼就是12年了。那年我只有10岁,还是个小不点儿,而现在,我都已经工作了。当时,我还叫曾晓冬,因为我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被曾柏良爸爸抱养回家的,而现在我的名字却是曾毓珺,用爸爸的话讲,他是想让我变得像美玉一样。
现在回头想想,2002年确实是我最难过的一年。之前,我一直和健全小朋友一起在我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里读书学习。虽然我听不见声音,可我却能通过口型、手势和身边的小朋友们聊天交流,然而在2002年的时候,学校却因为我是个聋人让我退学了??醋派肀叩男』锇樘焯毂匙攀榘涎?,我只能一个人守在家里。我很不开心,心里憋闷极了,每天只是抱着爸爸给我买的一大堆世界名著抄抄写写,不过也正是这段日子让我学会了阅读,我也学会了怎么自学。大约过了一年多,我才重新回到了课堂,可能是在家待得太久了,我的性格变得有点内向了,好在新的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我,我才又重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除了每天上学,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因为对我来说,画画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辜堑梦伊饺甑氖焙?,我每天就趴在画桌前看爸爸曾柏良教学生们画画。由于我听不见,只能用眼睛看,看的时候我就想画画真的太有意思了,只要用一点墨,一支笔就能变出这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我自己也试着去画,爸爸看了很惊奇,他便一点点教给我怎么用笔用墨,渐渐地,我对画画着了迷,我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2003年的时候我加入了南宁市美术家协会,我的画也在很多国家展出了。而在学校里,当同学们知道我成了一个“小画家”时,都很惊奇,他们没想到我竟然能画得这么好,美术课上还经常向我请教,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但这也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小学毕业时,我创作了一幅《滨湖兰》并把它送给了我的小学,我想用它来纪念这段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学习的日子,这幅画一直存放在我的学校里。
小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继续学习的地方。当时学院的老师还有些犹豫,担心我是聋人会听不懂上课的内容,但当他们看到了我的作品,并知道了我的经历后,破格把我招录进去,我也成了艺术学院招收的第一个聋人学生。在艺术学院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真是太不一样了,每天我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我们绘画里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十几个专业,以前我虽然都有涉猎但并不深入,但进入艺术学院以后,我重新开始系统地学习,这样严格而专业的训练把我的基础打得更加扎实,我的绘画技巧也更加过硬。而这里的外籍老师对我也十分肯定,他们很为有我这样一个聋人学生骄傲,主动提供机会让我到国外去交流观摩,这也开拓了我的视野。通过对东西方艺术的比较,我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我选择了中国国画作为我的主攻方向。
2002年第9期报道曾毓珺的文章《昔日聋哑弃婴 今日“世纪小画家”》
在艺术学院学习的同时,我的另一项特长——盲画,也逐渐熟练起来。说起来,我学习盲画也得益于爸爸从小的熏陶。小时候,爸爸经?;峤桃恍┟と耸迨逶诩依镒骰?,我看到后特别好奇,也闭上眼睛和他们一起画画,发现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闭上眼睛,完全用手来感觉墨汁的干湿浓淡,虽然眼睛看不到画面,但是思路却一下子打开了,心里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而当我开始教盲人创作时,更是发现绘画要用心来感知的。每次给盲人上课时,我总是先握住他们的手来摸摸要描绘的东西。比如说要画一只公鸡吧,我会握着盲人的手和他们一起,从头开始,一直摸到公鸡的尾巴,每经过一次摸索,我们的心中就对公鸡多了一层印象。而当开始作画时,我会握住盲人的笔,让他们慢慢感受画法的不同。如果他们画得好,我会摸摸他们的大拇指,如果他们画错了,我会摸摸他们的小拇指。如果需要更加精细地指导,我则会通过手机短信讲给他们。很多人都很奇怪我这样一个聋人怎么能教盲人画画,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我觉得语言的沟通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互相用心来感受事物的美,这样才能画出好的作品。
2008年的时候,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了,而这一年也是我毕业的一年,于是我想创作一幅盲画作为我的毕业作品迎接奥运。记得在读书时,我发现英雄的“英”,和老鹰的“鹰”拼音是一样的,但字又不一样。这启发了我,我想,既然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那我就把那个“英”变成这个“鹰”吧。我就用雄鹰这种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的姿态,来象征我们奥运英雄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由于在南宁,我见不到真正的老鹰,我就从电视电脑上搜集图片,整理出老鹰的不同形态,并把它们一一记住。奥运前夕,我闭上眼睛创作出一幅名叫《群英图》的长卷,借雄鹰展现出我心目中的奥运英雄,这幅画最后由奥组委收藏。
毕业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工作,然而残疾人找工作太难了,特别是看到你不能沟通,很多地方会拒绝你。好在我有特长,是艺术学院毕业的,我的画也不错,找了几次,被一位画店的店长看中想请我为他们作画??墒窃诨旯ぷ髅欢嗑梦揖途醯貌皇亲涛读?,因为为画店里的画都很俗气,虽然我也为店里画过一些我觉得更好更美的作品,但却不被接受。这让我感觉蛮失落的,因为光为了赚钱而画画实在很没有意思,这样画久了,自己的志向也就没有了,于是我只好辞职??赡苡腥嘶崴担嗽谏缁嵘献苁且鄙?,像我这样不行。可我觉得人来这个世界上总会有生存的余地,为什么要为了生活而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扼杀掉呢?
果然,没过多久我便遇到了转机。香港宣明会为广西的残疾孩子进行慈善义卖,我的画被他们选中了,而我也作为特殊人才被请到香港大学作为盲画专职美术老师,从香港回来后,我又被昆明艺术学院聘为讲师。通过在各地讲课交流,我越来越发现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那么密切,我也更明白了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在结束了外地的课程以后,我回到了南宁,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学的学习里,同时在我们南宁的国学班里为小孩子们讲授国画,我想通过绘画传达出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孩子理解它、喜欢它,而这种国学的积累也让我的绘画创作更上一层楼。
说起来,这么多年,国内国外我已经走了很多地方,眼界也开阔了不少,我也不是当初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了。现在的我就想定下来,把这些年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创作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创作首先要专心、要有定力,东奔西走的,人很容易浮躁,这样下去自己是不会提高的。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到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一下,虽然我对中国的绘画技巧已经有了了解,但像西方的一些美学、哲学,我还是太肤浅了,多学一点,多充实一下自己,这样我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画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记录者手记
对曾毓珺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采访之前,我们还在琢磨怎么才能顺畅地与这个聋人姑娘交谈?而当我们真正聊起来时,才发现这种担心真是多余。除了有曾爸爸在旁边当翻译,毓珺自己也有不少“小工具”:手势、唇语、QQ、微信??用毓珺自己的话讲,交流本来很简单,只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困难。
虽然是先天失聪,但残疾却并没有成为毓珺的问题,凭借一双明亮的眼睛,她观察着这个世界、探索着这个世界,然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注入画笔,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美妙与神奇。对毓珺来说,书画就是她的全部,而她也在书画中找到了自己。
从求学到讲学,12年过去,毓珺的生活改变了很多。虽然走遍了天南海北,但毓珺又回到了南宁——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她的家,有她的爸爸妈妈,更有她所珍视的一份温馨与静谧。
读书、教课、绘画??每天,毓珺的时间总会被排得很满,但她却一直乐此不疲。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未来还会更加多彩,自己的画笔还将画出更多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