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宏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100多名员工里,残疾人占了近一半,其中有不少智力障碍者。他们通过劳动发挥潜能助益康复,也收获着自信与尊重。 (摄影 冯欢)
文_《三月风》记者 冯欢
随机采访一个正在工作的人,恐怕都能举出十几条不想工作的理由,比如加班,比如各种职业病。但对于一些就业艰难或者从未得到工作机会的人而言,“打卡”闪闪发光,996更像是一种“福报”。就好比所有外卖骑手在系统里疲于奔命,聋人外卖骑手却笑着说,感谢这份工作。
相比健全人,就业对于残疾人的意义更为特殊。健全人就业,通常被称为“步入社会”,残疾人就业,则意味着“回归社会”,一词之差,涵义深远。走出家门、找到工作、养活自己、结交朋友,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对于残疾人却意义非凡。因而,一份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本身,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
残疾人就业,更意味着平等。残疾人与健全人拥有同样的劳动就业权利,但这条就业路并不好走,不仅要克服自身的生理缺陷,更要面对社会偏见和歧视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一位残疾人坦言,就业带来的不完全是正向体验,也有负面的,要面对出行无障碍难题,要应对职场内卷,但这份普通,她求之不得,“我想要坐着轮椅去打拼的酸甜苦辣?!倍圆屑踩死此?,就业不仅是谋生,更是谋爱,为自己在这世界寻找平等存在的意义。
在大多数健全人眼里,残疾人是弱势的、需要帮助的,但当忠诚岗位、坚韧不拔、勇担责任、珍惜感恩的品质,在残疾劳动者身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这种人力资源比较优势越来越凸显。据中国残联2021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81.6万人。按摩师、程序员、客服、老师、律师、社工、网店老板……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成为你我身边的职场人。中国“阿甘”陆鸿、“旗袍先生”崔万志、做梳子的“谭木匠”……残疾人的价值表现和身份认同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且需要共同推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残疾人相关社会议题正在跨越认知鸿沟。对于那些有情怀或有慈善文化驱动的企业来讲,他们也将释放更多善意,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企业愿意招用残疾人、大众接纳善待残疾人,以就业促进更广阔的社会融合,或许是残疾人就业更深层次的意义。
推进残疾人就业,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今年是残疾人就业宣传年,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三年内要实现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并实施十项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这可视为政策在执行层面的细化,还需社会各方持续努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乎生计,更关乎尊严,正如史铁生所言,“我们不因为残疾而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我们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