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在农村群众家门口建立的扶贫车间。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的集中供养中心每天都会有专职医生为这里的老人进行健康检查。
残疾人是最难脱贫,又最易返贫的特别困难群体。为了全面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近些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将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将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山东省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山东省残联的带领下,地方各级残联组织一直把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焦农村贫困残疾人,广聚各种资源,通过电商、扶贫车间和邻里互助等行之有效的精准措施,推动残疾人在脱贫解困奔小康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文/图_《中国残疾人》记者 程寒
连心织网授人以渔
7月3日,山东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在菏泽市召开,期间记者随同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菏泽市天华电商产业园、优博商学院、郓城县、鄄城县等地的残疾扶贫工作情况。他们采取的“企业扶贫车间+基地+农户+电商”的残疾人脱贫新路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摸清底数是基础,按需施策是关键。为了防止残疾人在脱贫后再次返贫,菏泽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紧抓“常规市乡县工作”和“微信群”两条主线。他们建立了由市乡县300名残联干部、残疾人致富带头人、爱心人士组成的微信群。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提供就业扶贫信息,公布各地扶贫项目进展等。在扶贫工作中,为了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菏泽市残联把电子商务作为帮助该地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每年都会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专项资金,采取“时间服从质量”的策略,对残疾人培训不限次数,学会为止,并和优博商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电商中高级培训班,为残疾人开展跨境贸易打下基础。从2015年以来,菏泽市共培训3000余残疾人,90%以上都能独立网上销售。
菏泽市鄄城县素有“中国发都”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发制品原料购销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是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根据这一特点,鄄城县在农村群众家门口兴建了"扶贫车间",这一模式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实际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扶贫车间为留守老人、妇女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造了条件,为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中,他们通过“四送”措施(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实现了“四有”目标(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达到了“四赢”的成效(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
为了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鄄城县残疾人张双进创办了尚凯发制品有限公司,集中收购销售各扶贫车间生产的发制品,第一笔跨境交易就拿到了100多万美元的订单,他投资70多万元购买了6个阿里巴巴国际站账号,开通了全球速卖通平台。在他的积极倡议下,鄄城县投资2亿元,建成了占地238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以“互联网+外贸”为载体,以出口产品为依托的跨境电商产业园,他也被推选为鄄城县跨境电商协会会长。
邻里互助康复脱贫
在这次山东扶贫调研中,调研组还考察了聊城市的扶贫工作情况。
聊城市现有贫困村213个,贫困人口8.01万人,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残人员占贫困总人口的70.5%,这部分人本身无法靠劳动脱贫,还会拖累其他家庭成员。为此聊城市残联借助农村群众世代为邻、朝夕相处的感情优势和居住优势,创新实施了“邻里互助护理”的扶贫模式。
聊城市残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政府、医疗、社会三方资源,由基层党委、政府组织,以村为单位,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集中照料护理,在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把原来照顾他们的家庭成员解放出来务工增收,从而实现家庭脱贫。
为了能够更好地照料这些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以及能力不足的留守儿童,聊城市残联一是将现有的城乡中心敬老院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增加床位,安排贫困重度残疾人优先入??;与残联、民政部门推行的托养、养老机构“公办民营”试点工作相结合,由非盈利性的第三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投资建设集中供养中心,设置贫困护理床位,由政府财政给予相应补贴;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相结合,在整合危房改造、残联机构托养补助和民政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筹集部分社会资金,建设周转房,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集中居养,这些周转房都建设在靠近村办公室、卫生室的地方,便于村干部随时检查照料情况。
实践证明,这种邻里互助互利工作模式的开展,让贫困村、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生活质量、医疗服务、务工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精准瞄靶主动作为
像菏泽市、聊城市的这种创新扶贫模式,在山东省并不少见。济南市开展了“共享阳光、助盲奔康”的行动;济宁市从特殊教育入手,将残疾儿童优先纳入每人每年1200元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并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发放每人每年2000元的营养补助;临沂市打造了“残疾人创新创业”“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托养”“残疾人信息服务”四大平台,帮助残疾人实现梦想,脱贫致富。
以上种种都是山东省各地市根据自身地域及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的创新举措。总结其成功原因,关键在于数据准确、翔实。近些年来,为了帮助各地市摸清残疾人底数,精准把握他们的需求,山东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认真组织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全省8.6万名乡镇残联专职干事、村级专职委员,每年都对持证残疾人,特别是建档立卡和贫困边缘的残疾人逐人逐户进行调查,并连续两年委托专业机构对建档立卡残疾人的信息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分年度形成《山东省贫困残疾人数据分析报告》,为制定针对性扶贫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此外山东省还开发建成了“山东省残疾人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建立起涉及扶贫项目管理、政策措施落实、督导抽查核实等功能,涵盖康复、教育、就业、培训、托养、家庭无障碍改造等6大类64项服务的需求台账,为实现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动态管理、精准施策、统计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山东省现有11.76万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对此山东省分别从基地扶贫、结对帮扶、促进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托养服务等7个方面入手,在让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逐步建立防止残疾人返贫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重点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这两个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