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_《中国残疾人》编辑部
执行_《中国残疾人》记者 杨乐 艾诚 徐俊星
综述
以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就业
文_杨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对残疾人而言,就业的意义更为重大,它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然而,因身心残疾和环境障碍,残疾人长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各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提供了方向。
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优化工艺流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之相伴,企业对如工业智能制造、电气安装、数控编程等岗位的需求逐渐增大,这为残疾人涉足先进制造业领域提供了机遇。不少残疾人工匠在原有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程序设计等新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逐渐适应了企业由“制造”到“智造”的业态转型。
另一方面,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出现,让原先松散的灵活就业形式被有效组织起来,赋予灵活就业新的内涵,不少残疾人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自信和潜能被激发出来,他们也通过灵活就业找到了自身增收的渠道。而残疾人所具有的特殊比较优势,如吃苦耐劳、工作专注、珍惜就业机会,更让他们在灵活就业形态下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比如,盲人在有声读物演播和无障碍软件设计中展示出其独有的天赋,聋人因为不受外界干扰,更容易在计算机编程、动漫制作、数据标注等岗位上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提高工作效率。越来越多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被充分挖掘,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
此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一些传统行业也在发生着转变,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分支,这也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如服装配饰设计、整理收纳等职业,就源自工艺品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但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更加满足当下人们对于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而残疾人通过学习培训、最终从事这类职业时,也完成了自身从低附加值行业到高附加值行业的过渡。
在新的就业形态激发残疾人潜能、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它对从业者的管理、服务和保障等层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跟上研究,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政策,还需要就业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残疾人就业偏好变化的趋势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政府部门、平台企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以及行业社会组织等的共同参与下,残疾人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自己的非凡才能,而这也正是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