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越来越多的适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这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摆在众多普通幼儿园及普校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即他们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残疾学生,由此,对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融合教育的需求,让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本期首先以河南省郑州市奇色花幼儿园为例,探寻普通幼儿教师适应融合教育的方法,今后还会陆续推出普校及高校教师适应融合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敬请期待。
文_倪震
典型案例
河南省郑州市奇色花幼儿园成立于1991年,自1996年开始招收智力残疾儿童。从1996年至2004年的8年是最艰难的日子。在这头8年里,他们经历了外界质疑、自我怀疑,也摸索出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模式。然而即使这样,专业上的犹豫和怀疑依然存在。
在2003年之前,奇色花的教师全部来自普教背景。2003年,奇色花引进了几位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期望他们的特教专业能够帮助奇色花在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新老师到来后,奇色花内部有了两种声音:一些人主张让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完全融合,另一些老师主张特殊需要儿童应当从普通幼儿当中独立出去,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
随着特教和普教老师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化解分歧的唯一办法大概就是两条路都尝试一下,让第一手的经验给出答案。于是,老师们把一部分残疾幼儿从融合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再次成立了一个特教班。特教班有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由具有特教背景的教师负责。其余的特殊需要幼儿依然留在融合的环境中,由主张融合的教师负责。双方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透视融合与分离、普教与特教的优缺点。
实验在2005年进行,总共持续了两个月就被迫中断了。在此期间,分离的残疾儿童的确在某些能力上进步明显。如果仅从能力发展来看,实验结果似乎又一次告诉人们,分离式的特殊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
然而,这两个月里发生了许多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当研究项目进入到第60天的时候,这天下午一位特教部的老师刚刚走出教室,门就在她的身后反锁了。哭声和喊声从反锁的门里面传来。只见教室里,患有自闭症的小刚用一只手把小丽按在地上,另外一只手揪住头发把小丽的头往地上撞。更多的老师闻声赶来,大家透过门上的窗户看着房间里正在进行的霸凌,一时间竟然无计可施。门上的玻璃窗是前几天特意装上去的,为的就是保证老师们能够从外部观察屋里的情况。现在,这扇玻璃窗却成了阻碍:如果破门而入,碎裂的玻璃可能伤到屋里的孩子。正在犹豫之际,小刚已经放开了小丽,又一把拖过小光,再一次施展了他的手段。
在老师们商量对策的不到10分钟里,小刚几乎把所有同学欺负了一遍。老师们最终破门而入才制止了屋内的暴力。
事后,全体教师坐下来反思事件的起因。有一种声音试图证明,只要拆掉门的反锁,类似事件就可以避免。不过所有老师都注意到了其他一些现象,比如在融合的环境里,孩子们的眼神更加灵动。两个月以来,孩子们的情绪开始变得越来越坏,小刚和其他几个儿童的情绪爆发比从前频繁得多。这些现象都与房门能否反锁没有关系。渐渐地,老师们甚至觉着,小刚的这次行动似乎是一种报复,他或许在用这种方式挣脱隔离的环境。
在这个事件的推动下,奇色花全体老师决定重新回到融合的道路上,取消了单独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教班。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奇色花的融合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是河南省学前融合的典范。
倪震
视力残疾
残疾人权利和文化研究者,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香港大学法学硕士。
观察者说
如今,大量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或者学校随班就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一大批普校教师也确实存在着过渡难、过渡累的现象。不可否认,参与融合教育的教师是一群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仅包括智力、行为、情绪等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普通儿童,还包括被评估量表鉴定为异常的特殊儿童。这意味着,融合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关注到全班儿童的知识性学习,还要关注到如何建立起一种关系和品质来容纳特殊儿童,使之成为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等等诸多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融合教育,是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普校教师们应该对“融合教育”这个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融合”并非单纯地把普通孩子和残疾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育就叫融合了。事实上,融合教育,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学习需求的教育方式。融合教育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也不一样,不是排排坐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融合教育会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无论普通儿童还是残疾儿童都可以适才适能地快乐学习。
此外,融合教育其实是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创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更重要的是,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每个学生的需要。
在上述案例中,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奇色花总结出了一套本土化的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模式。这套体系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首次提出融入式学习和添加式学习的全新融合课程架构。与此同时,这套体系开创性地制订个别化融合教育计划,以幼儿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将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互动事件中。梁田是奇色花幼儿园的园长,她在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时说 :“在师范,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展开。在一些幼儿园,学校采用小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五大领域的要求。在奇色花,这里完全符合五大领域的原则,并且还在不断地摸索怎么让所有儿童在包括五大领域的所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p>
最后,融合教育是面对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明白一点,即融合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儿童的需要包括他的身心发展需求,每个孩子都需要不一样的支持,需要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尊重他。
事实上,融合教育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容得下拥有不同需求的儿童,还因为它能撑得起我们身处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